99合同网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雷雨读书心得250字

时间: 新华 心得体会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非常有观赏价值,值得一看。

雷雨读书心得250字篇2

《雷雨》的开篇就已经注定了故事是一个悲剧。向衆多同一时期的作品一样,作者通过小说所要錶达的是封建阶级和资産阶级的许多劣性在一个人物身上得到细腻的刻画和充分的錶现。

《雷雨》中的两个傢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髮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剧本以釦人心絃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般在心絃上缓缓划过,那抖颤尔出的馀音,久久不能平息。

一天,却牵扯一堆往事,一个误会,道出一个祕密,却害死了三个人。这就是人生。拥有这样一段揪心的人生怎么吥使人心痛?历史上这样悲情的故事说得上是久縯不衰,类似的故事如此之多,在这揹景下的牺牲者不计其数。硪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已吧。同许多故事一样现实生活情况是故事的原型。在现今社会,人思想改变了非常多,女性变得坚强勇敢,不会再无声无息地受命运的压製。除了科技髮达之外,人文思想的进步也使时代嚮前跨了一大步。人们常常在知道过去的不倖之后,暗自庆倖自己生活的时代是多么美好。然而硪门更需要的是懂得运用前车之鉴。

雷雨读书心得250字篇3

《雷雨》这是一部既可以演也可以读的活本,语言质朴而精练。看似平常的对话之间,深刻地体现人物的心情及性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在这场家庭伦理纠纷中,每个角色的心理活动都隐晦而完整地表现在了他们的.语言、动作,深圳是细微的语调上,而他们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也一步步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不得不说,作者对人性的把握相当精确,合理而自然的循序渐进,将故事以罪应该的方式推向了高潮,其中最让我惊叹的,是那场雷雨,完美的将这场悲剧推向了极致。那场雨其实更像是这场家庭悲剧的缩影,从压抑、酝酿再到最后的轰然而下,将剧情完全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对于最后的结局,我是有些说不出的惆怅。或许这样就是最好的结果了吧。这场家庭的悲剧,既源于周朴园的专制独裁,也源于社会阶层的思想观念矛盾。

在我看来,这场雨早已酝酿,缺的只是像鲁侍萍这样一根导火线而已,长期压抑的环境,造成了人心的扭曲。悲剧的发生只是或早或晚的问题,不过因为有了鲁侍萍的缘故,才使得这个家庭更彻底的毁灭。他们死的死,疯的疯,仅仅留下周朴园一人独守着这份苦痛不堪的回忆,悔恨惆怅地读过下半生时光。诵读着《圣经》的时候,他应该也在请求他们的宽恕吧,而对于其他人而言,这样的结局更是一种解脱。

雷雨读书心得250字篇4

我与《雷雨》相识,媒人是电视台播出的话剧。时值春节,一边在各屋跑来跑去感受节日气氛,一边随意地给正吸引着大部分家庭成员的电视屏幕送去几瞥的我,左耳充斥着鞭炮声,右耳不时地捕捉到这样的语句——“在这间屋子里……”。我从不知关于《雷雨》任何细节和信息,所以当时以为这只不过是一部有着无聊透顶的情节还稍稍充斥着一丝恐怖气氛的剧本。然而当我实在无所事事也坐下来观看这部由众明星出演的话剧时,我才发现自己错了,这也开启了“我‘读’《雷雨》”之路的大门。

其实仔细想来,在电视上主要用耳朵“读”的那遍是完全没有读懂。年少的我对于任何有关爱情的事物都不用家长提醒地有所排斥,而《雷雨》的第四幕,也就是最后一幕,更因此让我似懂非懂。我只依稀记得演员夸张的语气和动作,场景的单调和乏味,还有句中人物的痛苦生活,其他的内容是完全没有印象的。就这样,初“读”《雷雨》就这样谢幕了。

记不得是什么时候又为什么想到捧起《雷雨》的原作好好读上一遍了,只记得这一看就怎么也放不下。不过其实最初的只用眼睛“读”的那几遍还是没能让我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比如说我从没想过“闹鬼”这个情节是什么意思,还有我曾一度认为“大少爷”这个可怜的人物为什么不能得其所爱。虽然我还沾沾自喜地认为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收获,但是我还是只把它当作一个故事,完全没有理解作者写此书的用意。相比之下,巴金的《家》理解起来就要容易得多,不知是不是由于读《家》时已经长大的缘故,仅读一次就大致明白作者的用意,而《雷雨》可让我费了不少“心血”。

闲话少说,这就进入了最后一段的路程——真正的用心去读。不是说之前没用心,而是即使用心读也因为缺乏背景知识而根本读不懂。而之后越看越顺到能背出其中不少句子的几次,我是真的对其有所感了。至此,我才想要将《雷雨》的大意以我自己的理解,用我自己的方式概括一下。其实情节很简单,不过是讲述了周家及其身边的两代人之间的故事。关于更多的细节,这个很难说。因为对于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我之后的见解就只能算是个人的愚见了。

就先从主人公入手吧。这个问题其实很难说。初读雷雨时,我一直认为主人公是周萍,因为他有才华,又是纠缠了很久的感情戏的男主人公,还把他视作得不到幸福也得不到施展空间的大英雄。当然这种相反不免显得有些幼稚可笑,而我现在则认为每个人都是故事的主角。周萍是这样一个人,或许他和周朴园一样,爱上了本永远不可能属于他的仆人;或许他比父亲更甚地与自己的“后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感情;或许他没有承担起家中完整的职责,没有做出榜样反而在家中时时显得无精打采,但他的本性从不是恶的。或者说,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周萍为何与繁漪产生感情?是因为他在缺失双亲的爱的情况下终于有了一个与自己年龄相差不多的“母亲”,当然两人的感情会日益加深。周萍为何爱四凤到如此地步?就是因为在这个家中,他既要充当孝顺的儿子,又要充当辜负感情的“前男友”,还要承担作为兄长的责任,而自己从没有过依靠,被压抑得太久。而这时,开朗活泼、勤劳大方的四凤就像他前行道路上的一盏明灯,能听他诉说自己的苦恼,能理解他渴望自由的心灵,能无所顾忌地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感情,于是二人自然而然走到一起。周萍又是为何精神萎靡?这是最容易解释的,每个人在压力面前都有想退缩的念头,而在重重压力之下无法脱身的他当然不例外。由此可见,周萍的种.种做法,我们都能一一找出原因。

本剧真实的主人公是周朴园。或许他不是戏份最多的,或许他不是个性最鲜明的,整部戏的所有人员都和他有某种关联。由此,就涉及到了本剧的构思和主旨。作者是想通过写周朴园和他身边的人之间的一些事情,来影射到所有当时的有权有势的富商家族的领导者。周朴园或许不是一个平凡的父亲——他在商海乘风破浪、运筹帷幄,但他是个普通的父亲、普通的丈夫、普通的男人。他实际上有三个儿子,但每一个都是他的心病:周萍无法变得刚强起来,自己也只能为止提供经济的支持而非精神的沟通和鼓励,同时,还要眼看着他爱上四凤,重蹈自己当年的覆辙而无能为力;鲁大海属于从小就没再见过,终于相见却是以敌人的身份;周冲也是令人不放心的'一个,思想太过单纯天真,而且无法很好地进行亲子间的交流——这就是一个普通的父亲。而说起他的丈夫职责,只能说他只有一个妻子,就是繁漪。或许因为商业或名誉上的原因,这两个十分不和的人成了一对,周朴园于是只有以忙碌和工作需要为借口,做一些看似“荒谬”的事情。一旦他拥有了以上两条烦恼,他怎不是个普通的在家里受双方面压力的男人?在外,他面临着更多的困扰:为了企业的利益,要狠下心来做任何事情,包括牺牲工人的生命;为了企业的声誉,要“敢于”采取任何手段,束缚任何人,包括妻子和儿女;为了所谓的“忠义”,甚至不得不放弃一些作为人最基本的感情,包括爱情。所以,作者从周朴园的方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状——每个人都生活在网中,看不清生活,看不清世界。

至于巴金所说自己在《家中》“没有给读者指出一条明确的路”就草草收尾,曹禺就很好地避免了这个问题。就他自己多次在多处提到,曹禺最喜欢的是繁漪这个人物,意在表明他欣赏这样敢于反抗的人,并且提倡这种特立独行不受压迫的精神,这已然是为读者指明的道路了。至于鲁大海,我原本也是很欣赏的,但后来才明白了他行事鲁莽的方式,对于那个时代也是很不适合的,而曹禺恰恰通过“逃跑”这样一个结局反映出:盲目的抗争其实没有什么效果,不会改变任何人和事,反倒是最终可能伤了自己。其实世上的事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乱世的事更是这样。

我读《雷雨》,只是因为自己能与文学大师进行某种程度上的交谈而欣慰。我也看过很多当时那个年代的影视作品,也都明白它们想表达的又是什么,与其说是一种希冀,一种祈求,不如说是一种内心深处感情的触发罢了。

雷雨读书心得250字篇5

雷雨初读《雷雨》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当我一口气读完并合上最后一页时,仰头却发现天上的星星也在对我惨白地笑着,而我的心,已如夜一般黑,夜一般重。死亡”一词其实几乎贯穿了整部《雷雨》的脉络。从序幕中两位尼姑谈论的鬼神论,再到周萍和周蘩漪各自为了爱而萌生出的忏悔和执着,最终直指那些为爱徇情的无知青年,每一个布景和情节都弥漫着对死亡的轻声叹息。

周萍的死倒并不算意外,或者说是我完全料想之中“该死”的角色,这个男人的一生应该算是极其卑微潦倒的了,他总是在是非之中摇摆,不能忘却前世与继母的失足情网,也不能割舍后世对鲁四凤的爱恋纠缠,他活得过于矫情,淡薄了尊严,丢弃了理想,湮灭了自由,结余的那些生命就只独守着一个“情”字不了而已。我以为,爱他就好比施舍同情,但是在于他的评价我只能说懦弱得几近使人唾弃。

曹禺曾经在《雷雨》的序言中评价过他自己笔下的人物,但得到其大加赞赏的却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便是同样惨遭不幸的二少爷周冲。相比而言,我到认为周冲是个极具悲情色彩的人物。他先是对四凤的求爱失败;又在争执中委命于父亲的呵斥,认识到独权的威严终究是不可动摇的;之后他又抱着近似菩萨的善心去探望困顿中的四凤,却被鲁大海视为不速之客辱骂出门;结尾他又被周繁漪无情地拉出来,眼见了残酷的事实,最终被亲生母亲手丢弃在暴风雷雨之中。一件件打碎他梦想的事情接踵而来,现实生活留给他的只有悲痛——剩下的是一种掉到黑洞中不可重生的绝望。周冲是无辜的,他只是一个被社会矛盾、家庭仇恨无故吞噬了的受害者,一个在梦想与现实中游离屈尊的年轻人。他最终还是死在自己梦开始的地方,令人悲怜不忍,心痛不已。

在这里我想说的一个还活着的人就是整部《雷雨》的灵魂——周蘩漪。她是曹禺老先生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也是他认为最“雷雨的”角色。在我看来,周蘩漪并不是什么讨巧的角色,但她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到不失是半边天空的一个鲜明代表——为了爱情而活,却又被爱摧残了身心,绝望了人世。我能够给予她的更多的是同情,更或者说是仁爱。周蘩漪是鲜活的、真实的,她生命的一半已经沉沦,但是在感情崩溃的边缘却忽地惧怕起了死亡,露出对现实的无尽渴望和激情,于是她本能地抓牢身边最后的一棵救命草,不顾一切地疯狂地向上攀爬,但却不料,她所有的希望最终还是土崩瓦解在一个懦弱卑微的男人手里。然而更可悲的是,周蘩漪最终没有获得死亡超脱的权利,她将终生带着遗恨和罪责感孤守在爱人和儿子的墓冢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雷雨》里这几个在死亡边缘徘徊的角色,其实都有着对生命的无限渴望和追求,只是他们在命运的冲突里偏离了原有的轨道,最终,泪水和痛苦是免不了交织相濡的。但是,关于那些爱与恨的矛盾纠缠,也许会因为这些死亡而被我们释然吧。

雷雨读书心得250字篇6

生命是一袭华丽的锦袍,她终究只是一朵锦上花,点缀在他姹紫嫣红的过往,静静凋谢在撕裂中。——题记

外面暴雨如注,清凉的雨水滴落,仿佛芙蓉覃般微凉。一直以来,我都执意为自己笔下的故事勾勒出苍凉的底色,认为世界上任何事都是无所谓的。就像匪我思存说得那样:“仅仅是因为年轻,见惯了泼泼洒洒的姹紫嫣红,于是就总惦记着那一句,付与断井颓垣。”

然而在读《雷雨》之时,面对那样突如其来的结局,仿佛刺啦一声,心里有什么被硬生生裂开来。曹禺就这样将美好残忍地撕裂开来,千疮百孔,让我有些措手不及。

那是一个罪恶的世界,给人一种无路可逃的感觉。同样的背景,同样的起缘,匪我思存笔下的爱情是冰雪中的点点温存,即使痛了也是幸福;而在曹禺的笔下却只剩刺骨的疼痛,是可以冻结一切的寒冰。剧中,社会和家庭给予一群人的悲哀,在你尚未察觉之时,就已被展现地淋漓尽致。他们的确可以在黑夜里去寻找一个真正的光明,但那对于他们而言太难了。

我悲悯周朴园,他一个人独撑到剧终,何尝不是一种孤独和煎熬。他可以自私绝情到大年三十把侍萍赶出家门,任其自生自灭,这样薄情寡意的人,又有什么资格得到真正的爱?他对旧时的留恋反而显得有些可笑了——那些家具,那些摆设,那些习惯,还有那些照片和旧时的回忆。那是一场精心谋划的骗 局,要骗的人却只是他自己。剧中,始终没有人走进过周朴园的心里,是他不愿让人走进,因为他对爱情是灰心的,认定了不管怎么样,身家利益总要排在爱情前头。然而机关算尽,他却不是_后的赢家,心中无爱,何其可悲!

我亦悲悯侍萍,她是一个沧桑的女子,没有幸福的过往,却有凄惨的命运。三十年前的她,应是微扬着脸,眉目间黑白清晰分明的吧,她眼中的世界也该是黑白分明的。然而三十年间,悲惨的命运使她磨灭了仅剩的棱角,成为一颗滑不留手的鹅卵石。三十年后的她,_习惯的动作已成了低头。她不停的容忍,不停的退让,委曲求全,哪怕那把刀刃上锈出血来。因为她还在期待着什么,所以才安凭寂寞如雪,仍旧是从头再忍。一切恍然如梦,她仅存的期待也被现实打碎。是的,她不曾料到,原来她只是他的锦上花,盛放绚烂过,撕裂后只能静静凋谢。红颜已逝,韵华不再,往事成非。

我甚至悲悯蘩漪,这个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子,却有着同年轻人一样纯真的爱。她在无人可爱中寻找自己的爱人;可找到的却是错误的爱。她是一个被爱折磨却没有出路的人。如果对于一个人来说,爱都成了奢侈的事情,那么她的幸福也就遭到了质疑。她追求自己的幸福,不希望任何一种幸福从指尖流过。可惜,就是由于她对爱的执著,让她所谓的爱情迈向了黑暗的深渊。这样的一个女子,虽不似生长在阳光下纯洁的百合,但却是让旁观者永远不能轻易靠近的带刺玫瑰。

还有周萍,那个懦弱得几近使人唾弃的角色,似乎一直都处于一种想要逃离一切的状态里,他有着对生命的无限渴望和追求。但是痛苦却始终没有流淌的出口,他只能反反复复地挣扎着。其实,他只是在命运的冲突里偏离了原有的轨道。然而那个世界却没有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他拿他所有的一切,去换取他没有的,得失只有他自己知道。

还有周冲和四凤,他们单纯、清澈,他们的眼睛无法看到掩藏着的波涛汹涌,一心只勾勒着幸福的轮廓。然而,天意拨弄,一错再错,一路行来,风雪多明媚少,终是梨花如雪空寂寞。

剧终,所有的爱情都凋零了,颓废地躲在墙角边喘息。繁华一梦,什么都没有留下,一切被注定了的就这样永远被注定了。仿佛是一场噩梦,醒来后,荡漾在心里的是水似的悲哀。然而当我们将所有的沉重与痛楚都交付文字,然后返回现实中来时,我们有多幸福,就要多幸福。

雷雨读书心得250字篇7

今天,读完了曹禺所着的《雷雨》,感触颇多,现来小议。

故事是围绕封建家庭的错综复杂的情感故事,这本书写的很成功,可以说是我国改革探索时期的一个里程碑。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看见作者长吁了一口气,笔者用键入似的笔法刻画了一个虚伪的烂好人——周朴园,心地善良的鲁氏母女,敢爱敢恨,似王熙凤似的富贵太太——樊漪,被封建制度所压迫剥削的供热让你代表鲁大海——鲁四凤的哥哥。

作者轻描淡写了每个人的行动和语言,但恰到好处,从侧面映出周平和周冲对封建社会的不满,鲁贵在权势面前的阿谀奉承,以及鲁大海敢站出来伸张正义,反抗旧社会,但最终是个悲剧。四凤和周冲相继被电击中,周平开枪自杀,最后尾声只是两个小孩在精神病院讨论疯了的四凤。

这本书给我的其实是争议是永远站在高处的,不是没有争议,而是争议太高了,我们必须努力爬高才能看到。

还有一点,什么事情都要冷静思考之后再做,要努力争龋读完之后,我突然觉得我应该从现在做起同黑暗战斗!

雷雨读书心得250字篇8

重读《雷雨》时,吸引我的就不只是它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了,而是曹禺用细腻的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对于这些形象的描述可谓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多一分则胖,少一分则瘦,真是恰到好处。读完《雷雨》,此时正是夜阑人静的时候。

关上台灯、闭眼,眼前似乎还是出现一幕幕叫人不知感慨还是感动的情景。

一切源于情又止于情。第一代的恩怨债孽却由第二代继续承受。倘使当初周朴园没有为了名利狠心抛下鲁侍萍和鲁大海,周萍和四凤这段不该来的爱情也就不会来,瀿漪和周萍的这段疯狂而又心酸的感情也不会存在。而这一切究竟是谁的错?

四凤,侍萍,周萍,周冲,他们不该是这样的结局啊!本来应该是一段很美好的爱情,却在最后被套上了乱伦的枷锁,本来应该是一段很亲密的母女情,却为了两段不该来的爱情而处在了痛苦的深渊。一切的美好啊,为什么终归支离破碎?不该死的死了,不该疯的疯了,旧社会,令人心酸的下层人的命运,何故如此?旧社会的黑暗,上层人士的腐朽终究导致了无数悲剧的发生。

我依然在想,不仅仅是旧社会,即便是现在,这样的情况也依然在发生。也许现在会比旧社会光明的多,可是仍有那么多的人仗着自己有钱有势,处事横行霸道,任意妄为?犯法了,他们的钱可以买通律师,买通法官,然后可以不负任何责任,拍拍屁股走人,还装出一副受害者的委屈相,扔下真正的受害者捶足捣胸,哭尽人间的不公。这样的人他们的心难道就不会滴血吗?而这样的人也终究会遭到报应的吧!呵,命运,如何的作弄了这世间的人,一切的人与事仿佛尽在它的掌握之中。

我又想到了鲁大海,这个个性鲜明,决不向黑暗的上层势力低头的青年人。他意气风发,爱憎分明,对于一切的不平,他敢于挑战,坚定的意志和一直坚守的原则,也让他对上层人士嗤之以鼻。他不甘于那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下层人民的一贯作风,更不屑于鲁贵那种奉承拍马,狐假虎威的神奇,他愿意为自己以及其他所有矿工的公平挑战周朴园,他要为自己和其他人赢得他们应有的回报,他憎恶黑暗,也敢于挑战黑暗,这样的年轻人正是旧社会所有懂得反抗的人的真实写照。他们顽强,他们坚持,在所有人都在无际的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朝更加黑暗的深渊走去的时候,只有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进,找寻光明的所在。

……

一阵雷鸣,惊醒了多少懵懂的旧社会人民;一夜雷雨,淹没了多少不堪回首的往事的痕迹。

人生总归如此,像书像画亦像戏,读一部《雷雨》,仿佛尝尽了人间千番种种,读尽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辛酸血泪,想想现今,我们也算得幸福的了吧!

雷雨读书心得250字篇9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恨着罪孽却又不自知的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族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被抑压的愤懑,毁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到底什么才是公正”这个问题在我脑中徘徊了好久。为什么故事的结局那个最该死、最该疯的人安然无恙?为什么那么多无辜的人就死的死

疯的疯呢?

周朴园,故事的源头,作为一个旧社会的资本家,言行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商人唯利是图和阴险狡诈。假如当初他没有抛弃鲁侍萍,那鲁四凤、繁漪就不会出现,那么周萍的两段恋情就不会发生,那么惨剧也不会发生。可这只是个假设,事实上因为他的贪婪,他的无情,使他做出了一切,导致悲剧的发生,但是到了最后,鲁四凤、周冲、周萍死了,鲁侍萍、繁漪疯了,鲁大海不见了,唯独他完整无缺。可我们知道事实上他失去了一切……

那么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呢?从一直随身带着的旧家具一直保留着夏天关窗的习惯,到几十年都一直穿着的旧衬衣,都可以看出,朴园对侍萍仍有感情,可事实朴园爱的是他印象中三十几年前那个美丽温柔的侍萍,而不是出现在他眼前的这个女人。周朴园所期望的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实际上它是一个丑陋的、混乱的家庭。妻子繁漪与他感情不和,处处与他针锋相对,并且与大儿子周萍有私情。二儿子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实际又敬又怕,不愿与他多接触,周朴园在这个家里,空有家长的尊严却享受不到夫妻、父子间的真情。所以当年那个侍萍自然成了他感情上的依托。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填补自己空虚的心,当他思念的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慌了阵脚,资本家的势利、狡诈暴露无疑。他认为侍萍会来勒索他,害怕侍萍向他算旧帐,害怕自己的名誉和财产受到威胁。这样,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便把他的嘴脸暴露了出来,鲜明的性格跃然纸上。

曹禹最喜欢繁漪这个角色,但他没有刻意美化她。她的发疯是她的下场,因为她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一个占有欲如此强烈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后,她只能疯。我也很可怜她,两个男人都抛弃了她。而她只是在自以为是的爱情中毫无头绪地磕碰,也许她只有这个下场,也是因为作者怜惜她,确实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可怜的女人!

矛盾的冲突穿插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每个人也由矛盾的驱使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下场,似乎唯独周朴园的例外,可我还是不明白,他为什么苟活。试问如果有一天地球大爆炸,到底是死的人可怜,还是活着的人可怜呢?他看着身边的人都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那煎熬的就是他了,可能曹禹先生要的就是这个感觉吧!

雷雨读书心得250字篇10

闲来无事,本想去图书馆借《茶馆》,但未找到,无意中发现这本《雷雨》,顺手拿来一看,想着很久没有更新公众号的文章,今日一定要写一篇,仿佛这样才对得起至今仍关注我公众号的读者。

《雷雨》讲述的是周氏大家族两代人恩怨情仇的故事。说起来,似乎“恩怨情仇”这几个字真的特别能够反映这本书所讲述的故事。周氏家族的大家长周朴园在年轻的时候抛下出身相对不高贵的侍萍,迎娶了周蘩漪,后侍萍嫁给周家仆人鲁贵,而故事也从这四者开始延续。周朴园与侍萍的儿子周萍,以及周朴园不知道存在的儿子鲁大海,周朴园与蘩漪生子周冲,侍萍与鲁贵生女鲁四凤。

如果从现代眼光来看,我们应该可以猜想这个故事的发展,主人家的儿子爱上了仆人的女儿,大家庭的少爷与自己的继母出现乱伦的事情,在很多的小说中都是经典的戏码,在很多的电视剧中也常常出现。但从结局来看,这个故事的结局却仍然让人觉得莫名感伤,人的生命就这么脆弱么?一下子三个人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上次与好友去看印度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电影结束后,好友一直在强调她很喜欢故事的结局,当母亲拿着枪对着欺凌女儿的仇人时,女儿出现了。好友说,幸亏不是中国的电影,不然我很担心这时候女儿会冲出来对她妈妈说,“妈妈,求你不要开枪杀他。”

在看这本书结尾的时候,我也在想,如果当时周萍带着四凤成功逃离了家,如果周冲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这种结局是不是反而会让人觉得遗憾呢,毕竟,有时候小说主人公的死才是一种完美,至少是小说的完美。但故事的结尾,四凤死了,周萍死了,周冲死了。

这本书采用倒叙的手法,开头的时候讲述着周朴园到被修建为医院的周家大宅看望周蘩漪的情景。但是,一开始,并没有正面出现周蘩漪,只知道她是一个“疯子”。在蘩漪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曹禺是这样描述她的,“她一望就知道是个果敢阴鸷的女人,她的脸色苍白,只有嘴唇微红,她的大而灰暗的眼睛同高鼻梁令人觉得有些可怕。你才知道她到底是一个女人,跟一切年轻的女人一样。她会爱你如一只饿了三天的狗咬着它最喜欢的骨头,她恨起你来也会像是只恶狗狺狺地,不,多不声不响地恨恨地吃了你的。”

看到这里的是,出于读者的权利,我不禁会觉得这种女人是不是应该会有不好的下场。虽然最终确实是以悲惨结尾,但在文章的最后,我并不会觉得周蘩漪这个人有多么让人厌恶,反而会对她有一种深深的同情。她的结局,正如同古代或近代无数大宅院的女人一样,最终在与时光的抗争中,自我沦陷。正如曹禺对周蘩漪的评价,“在遭遇这样的不幸的女人里,蘩漪自然是值得赞美的。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虽然依旧落在火坑里,热情烧疯了她的心,然而不是更值得人的怜悯与尊敬么?这总比阉鸡似的男子们为着凡庸的生活怯弱地度着一天一天的日子更值得敬佩吧。”看到周蘩漪,让我不禁想起易卜生《玩偶之家》里面的娜拉,也许娜拉是勇敢的,也许周蘩漪内心中也曾涌动着这种勇敢。

周朴园说,“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完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儿子我也认为都还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对不愿叫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的。”而周萍却说“周家的空气满是罪恶。”看完这句话,不禁想起早些时候,一个亲戚家的孩子对我,“我恨我妈,更狠我爸。”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眼神是那样笃定,仿佛是在做什么决定似的。也许对于这个还未经事的少年而言,家中的空气也充满着罪恶。

说完作品,我们来聊聊作者。“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作家对自己作品的解读,也许往往没有外人所以为的那样复杂,也没有那么多所谓的深层含义,正如曹禺所说,“我对《雷雨》的了解只是有如母亲抚慰自己的婴儿那样单纯的喜悦,感到的是一团原始的生命之感。”“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者攻击些什么。”贾平凹在《自在独行》中也有过类似的表述,文章有时候本就是偶然天成的,可能的确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吧。

有人认为曹禺是易卜生的信徒,曹禺在序中自辩道“我是我自己——一个渺小的自己:我不能窥探这些大师们的艰深,犹如黑夜的甲虫想象不来白昼的明朗。”也许以曹禺的性格,这不是自辩,而仅是一种陈述而言。越读这句话,越觉得这句话说得真美。

69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