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合同网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个人心得

时间: 小龙 心得体会

搭建舞台,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科技创新,需要科技人才的智力支撑,也需要搭建起人才施展本领的舞台。要建立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使用体系,给科技人才描画一个德才表现的"全景像",制定一张精准使用的"说明书",切实把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量"出来,把潜能挖掘出来,贴上"实用"标签,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要结合地方科技发展水平,为科技人才队伍提供科研攻关的技术保障,不断深化科研院所同地方政府、企业的"产学研创"合作模式,鼓励科研院所在地方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实践基地,推动地方建立科技人才"智库",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科技指导。要结合实际建设科研基地和产业园,优化科技人才工作环境,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支持,推动科技人才把"金点子"转变为实实在在科研成果,实现更多从"0"到"1"、从弱到强的突破,为科技自立自强打下坚实基础,让人民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丰厚成果。

优化服务,涵养尚贤爱才风气。"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崇尚科技、发展科技要从尊重科技人才开始。以诚相待、以礼相待、以心相待,科技工作者们自然会全心全意为国家为人民殚精竭虑付出。在20_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看到当时已经年逾九旬的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站在代表们中间时,挪椅子、扶老人、坐身边,一连串动作彰显出泱泱大国对科技人才的崇高礼遇。要大力营造敬才爱才、崇尚贤才的浓厚氛围,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为科技人才"松绑解缚",畅通申报审批"绿色通道",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住,让科技人才把精力都用在事业上。要强化科技人才激励关怀、服务保障,针对科技人才开展精准服务,经常性开展科技人才交流、疗养、慰问,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氛围,切实增强科技人才在心灵上的归属感、获得感、成就感。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这"大变局"中把握机遇更进一步,创新创造是关键。要引导广大科技人才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精神,把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融入奋斗历程,让科技之花绽放在祖国每一片土地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创新创造的磅礴伟力。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个人心得(篇2)

什么是科学家精神?

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

20__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第一次对科学家精神做出了全面概括。

科学家精神是我国科学界宝贵的精神财富。过往70余年间,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薪火相传,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中国的崭新面貌。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今天的科技人员又当如何传承并弘扬这些精神呢?

为什么是这12字?

“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被归纳总结为12个字,6个词。“爱国”是当仁不让的第一要义,而与之密不可分的,是“奉献”精神。

“爱国与奉献,就是让科研人员、科技工作者回答‘做什么人’‘立什么目标’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张瑜对《中国科学报》说——这位耄耋之年的老教授,是钱学森在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的首届学生。

“你做科研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人类的进步?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为了国家的富强?还是只为个人和小家庭优越的物质生活?不同的答案,注定会有不同的人生方向、人生高度和厚度。”他说。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则强调了“创新”和“求实”的意义。“所谓‘求实’,就是追求真理、尊重规律,不被权威束缚,不向功利折腰。这是科学研究最本质的动力。”他说,“‘创新’则更不必说了,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必须打破传统的、惯性的思维,要有创造性的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开拓人类的认知边界。”

“对今天的科学家来说,‘协同’的意义尤为凸显。”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说,“当今时代,除了纯数学等极少数学科外,绝大多数研究领域都需要广泛深入的合作。如果说过去的研究是一条线,今天的研究则是更加庞大复杂的综合体系。你没有协同的精神、合作的艺术,就很难做出真正有价值有影响力的工作。”

“同样重要却时常被忽略的一点,是‘育人’。”张瑜说,“一个科学家只知道做好自己的课题,做好自己的研究领域,那远远不够。只有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而且做得成功,学界才能后浪辈出,我国科技工作才能‘可持续’的发展。钱学森先生‘科学家办教育’,着力培养科技后备力量的光辉典范,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和发扬光大。”

不薄今人尊古人

一提起“科学家精神”,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老一辈科学家。相比之下,那些奋战在当前科研一线的,正当年的科技工作者们,则较少被谈及。

这是为什么呢?

“这并非我们只歌颂老一辈,不歌颂新一代,不存在‘厚古薄今’的问题。”张瑜说,“老一辈科学家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尊敬,不是人为定义、刻意宣扬的,更不仅仅是因为资历老、地位高,而是他们确实为新中国科技建设做出了开创性、奠基性的重大贡献,这是不争的事实。”

他说,如果把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前辈称作“第一代老科学家”,他们从无到有地开辟了两弹一星、中国航天等伟大事业。如今八十岁上下高龄的一批科学家,“或可称为‘第二代’”,他们继承了前辈科学家的精神,在他们的身体力行和引领下,推进了像北斗、空间站、天眼、高铁等重大的科技突破。

“老一辈科学家固然可敬,我们今天的科技中坚力量和后备力量也都很出色,堪当大任,令人欣慰。”张瑜说。但他也看到,与老一辈科学家对改变国家面貌、造福民族同胞的迫切相比,部分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对爱国和奉献的体会则没有那么深刻。

“他们没有经受过解放前国家的苦楚,没有经历过百废待兴的年代。因此我们应该负起宣传、教育和培养的责任,让年青一代更好地承担起国家重任。”

李家洋认为:“时代赋予老一辈科学家人生的传奇色彩和典型意义,让他们的故事更加动人,更有传播性。但我们也不能忽略身边千千万万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科技工作者们。在较为和平的环境下,他们没有那么多激动人心的故事,但也都在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中国的科技人员非常勤奋。就我所见所闻,从研究生到研究员,很多人都没有节假日,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们的动力从哪里来?就是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对祖国对科学事业的热爱。”李家洋说,“如果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都能从每一天的兢兢业业、全力以赴做起,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精神会传递,未来亦可期

“科学家精神”如同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在一穷二白、筚路蓝缕的时代被先行者们小心翼翼地点燃。自此以来,无论坎坷,不惧风雨,一路被传递着、保护着,被作为火种传播着、扩散着。

林建华希望,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工作者能保持纯粹,初心不改。

“作为今天的科技工作者,国家为我们创造了非常好的工作环境,我们就更有义务去心无旁骛地奉献科学事业。而且正因为物质条件变好了,科学家更需要对名与利的诱惑保持清醒。只问是非,不计利害,洁身自好地做学问,不要辜负时代的幸运和国家的厚望。”

李家洋曾担任中科院副院长、中国农科院院长、农业部副部长,卸下这些行政职务的他,今天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

“事实上,我从未离开过科研。即便在做行政工作的那十几年,绝大多数的晚上与周末我都在实验室。”他说。因为从事科研,了解科研,所以作为管理者能更好地指导科研工作;因为做过管理者,所以能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宽广的视野来开展科学研究——这就是李家洋从自身做起,对科学家精神最朴素的坚守。

张瑜已经81岁了,过去十年来,他走遍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遍访228所高校、一些科研单位及中学名校,以亲身经历为线索讲述钱学森的故事,传播他的科学家精神。

“在各高校进行讲座的时候,每次到学生互动环节,我都很受感动,他们听报告的时候非常聚精会神,积极提问,跟我讨论自己的心里话,展现出乐观积极、独立思考、求知欲强的特点。”张瑜说。

看着他们,张瑜仿佛看到科学家精神的火种,正在一颗颗年轻的心里萌芽,星星之火,生机勃勃。

“精神会传递,未来亦可期。”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个人心得(篇3)

居里夫人用毕生的精力提炼出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她把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她的一生都是光明的!她用自己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向我们诠释着什么是科学精神——勇于探索、忘我献身。她刚毅、坚定、执着,她对科学事业的执着令人震撼!正因为她具有这样可贵的科学精神,所以她成功了,成为了世界伟大的女科学家!

从古至今,有多少科技人员都在为同一个梦想奋斗着,那便是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从明代万户的火箭到第一课人在卫星的成功发射,到“神舟五号”飞船的顺利升天,到今天的嫦娥玉兔成功发射,历时几千年,是什么让人们坚持着对百年梦想的探索?正是科学的精神。经过几千年的努力,几千年的奋斗,我们终于成功了。从一代又一代祖国科技工作者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科学精神在熠熠闪光:同舟共济、锲而不舍、默默奉献。

谢皮罗、波义耳、奥地利医生都能从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活小事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最终获得了大成就。他们告诉我们: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要有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怀特森老师还告诉我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勇于探索、忘我献身、同舟共济、坚持不懈、见微知著、独立思考、留心观察、敢于质疑……这就是我认识的科学精神。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个人心得(篇4)

在这个时代,科技创新也是越来越多了:悬浮床,沙发,出门不用再开车,并且可以锻炼的风火轮。可以随意换跟的高跟鞋以及可以放很多东西的行李箱

很多人都说发明创造多半是因为努力而来的,我并不反对,因为,电灯是爱迪生经历了数千次的实验而来的,更是因为他的努力,才有了这伟大的世界发明之一。还有一些伟大发明的创造者,他(她)们的创新都是通过努力才得来的,但是,还有一些科技创新并不是全因努力而成功的。

首先,就是瓦特,蒸汽机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因为一些细节而创造出来的。蒸汽机的这一伟大发明的源头,其实就是平时,水烧开时锅盖会沸腾起来。也就是说,有一些发明创造是源于生活当中的点滴小事。锯虽说在现在不常用,都被电锯代替了,但,电锯的灵感是来源于锯的,它的发明者鲁班,是因为细心而创造出的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鲁班和弟子们上山去,但在半路,他的手被山坡上的一株小草划伤了。他很奇怪,于是,他又将手放上去,又出现了一道血痕,于是,他想:唉,如果用这个来造一样工具,那么,砍树不更轻松吗?后来,就有了锯,所以,发明创造还在于细心。

类似的发明还有很多,发明创造不管是努力,还是信心,还是源于生活,都为人类的发展提升了一个层次!不管你是谁,是干什么的,只要认真,细心,关注生活,你也会有所科技发明创新的。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个人心得(篇5)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科技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形成了科学救国、科学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等鲜明的精神品格,铸就了“两弹一星”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载人深潜精神、探月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独特的精神气质,融进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全社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20__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内涵的科学家精神,要求“力争1年内转变作风改进学风的各项治理措施得到全面实施,3年内取得作风学风实质性改观”。今年是作风学风能否取得实质性改观的关键之年,但不应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终点,应认真总结落实经验,持之以恒弘扬科学家精神,铸牢科技创新的精神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为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动力问题,多次勉励院士群体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意见》的颁布实施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系统落实。近三年来,中央、部门和地方围绕《意见》实施,出台了相关法律政策和配套措施,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制度化、法制化步伐明显加快,教育、宣传和科普工作卓有成效,树立了系列优秀科学家榜样,对广大科技工作者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为增强文化自信和创新自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应该看到,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制度建设和改革成果更加成熟定型。党中央出台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__-2035年)》等相关文件及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都对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学风作出规定。坚持“四抓”定位,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职能,深入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破四唯”“立新标”并举,扎实推进科技评价制度改革。完善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和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对作出重要科技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建立常态化的学术不端查处、通报机制,筑牢学术道德底线。保障学术自由,保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营造追求真理、勇攀高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学术氛围。

应该看到,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政策要求和保障措施得到系统落实。相关部门和机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通过多种方式落实《意见》要求。科技部在系列规划及政策制定中落实相关要求,组织编辑出版“科学家精神丛书”,加大了学术不端查处通报力度;教育部出台或修订相关政策,推进科学家精神进教材、进校园,深化科技评价制度改革,坚决杜绝片面抢挖人才和教师;中科院建设一批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和示范基地,组建科学家精神宣讲团,组织系列报告会,出版《百位著名科学家入党志愿书》等图书;中国科协构建科技工作者之家,发出系列倡议,组织系列论坛、报告会及主题展览,出版《弘扬科学家精神——走近100位科技工作者》等图书。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更加重视科学家精神宣传报道;20__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就“弘扬科学家精神肩负新时代科技使命”举行科学家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20__年9月,中宣部就“科技报国创新为民”举行科创领域党员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20__年,“时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暨月壤入港、仰望星空话天宫、大国建造主题展成功举办。新闻宣传力度显著加强,为加强作风学风和学术生态建设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更加需要我们弘扬以爱国和创新为底色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进一步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意见》落实预期将完成阶段性任务,但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加强作风学风建设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问题。

首先,各部门和机构积极落实《意见》要求,但行政化推进宣传工作的色彩比较浓厚,对青年科技工作者和本部门特色资源挖掘不够,开放共享工作力度需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分工合作机制仍存在提升空间;其次,主流媒体显著加强科学家精神的传播,但对于占有较大流量、在普通受众特别是年轻人当中比较流行的新媒体平台覆盖程度还不够,针对性内容建设和多渠道展示形式仍有待创新;再次,科研诚信与伦理制度建设明显加强,但实施细则与配套政策相对滞后,与旗帜鲜明地表彰先进典型相比,对典型学术不端事件和存在较大争议的一些灰色地带的处理不够严厉、明确和及时;最后,部分机构基层的微生态仍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学术民主的氛围不够浓郁,传统评审评价机制不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未来5~15年是科技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要将《意见》要求适当拓展、深化,纳入正在制定或实施的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及相关规划之中。针对新形势与新挑战,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建立部门和机构统筹协调、分工合作的推进机制,结合部门机构特色,挖掘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资源,将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系统融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第二,加强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合作,发挥主流媒体内容制作科学性、专业性、权威性与新媒体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等优势,拓宽传播渠道,提升传播质量与效果;第三,统筹抓好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工作,明确底线责任及突破底线后的处罚办法,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和负面规范约束并重,加强科学共同体自律与社会伦理、道德及法制他律;第四,加强科学共同体基层创新文化建设,营造学术民主、开放包容的“微生态”。坚持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评价导向,引导科研人员坚守初心使命,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新机制,为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更多机会。

5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