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反思心得体会
心得可以分享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他人提供参考和借鉴。如何写出优秀的时代楷模反思心得体会?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时代楷模反思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代楷模反思心得体会篇1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大儒张载负出仕建功之志,采大儒众家之长,勤勉克己、经世致用,洋洋洒洒写下千古传颂的“横渠四句”。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长河之中,“横渠四句”的价值内涵,成为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不懈追求,今天我们学习 ,亦是对前辈美好精神境界的理解与传承。
“为天地立心”,有气吞山河的远大抱负。自古以来,凡成大事者,必有四方之志。自党成立,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从未改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展现的是何等胸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一体、举国同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薪火相传的深层逻辑,也是面向未来迎接挑战的内在支撑。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但不论是抗击疫情,还是新时代建设,国家始终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爱国是共产党人心中最鲜艳的底色,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源泉。
“为生民立命”,有心系苍生的热忱信念。拉齐尼·巴依卡祖孙三代都是新疆的护边员。1月4日,在巡防过程中,他毅然跳入冰冷的湖面,救上了落水儿童,却献出了自己41岁的生命,他化作一只雄鹰,继续守卫着帕米尔高原。从孟子论水,到孙中山革命,“民生”是贯穿历史的永恒命题。过去,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践行了执政为民的理念,但是面向未来,新冠疫情肆虐、贫富差距凸显,民生挑战依旧严峻,需要真正将人民的向往作为自己的追求,留下以民为本、为民请愿的深刻烙印。
“为往圣继绝学”,有继往开来的崇高理想。共产党诞生之际,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存亡、民族独立前赴后继;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带领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未知道路上磕磕绊绊、摸索前进。今日,我们步入了新时代,但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始终未变。今年正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正是这样一份初心,指引我们取得了瞩目成就,也只有永葆这份初心,才能在新发展阶段承伟业、启未来,奋发有为,接续奋斗,实现伟大梦想。
“为万世开太平”,有胸怀天下的宏伟担当。局部战争频发、民族问题尖锐,让全球动荡不安;贸易壁垒高筑、新冠疫情肆虐,更令世界风雨飘摇。和平,是共产党的立世之基石;和衷共济、守望相助,是时代的呼唤;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必然的要求。“大道不孤,天下一家。”面向未来,每一位共产党人既要保留一身正气,香在港台湾问题、国际事务中坚持底线思维,也要秉持以和为贵,担重任、善助人,展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大国风范。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布满荆棘却也星河璀璨。我们在学习中体悟,更在感动中收获。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将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赋予“横渠四句”新的内涵。
时代楷模反思心得体会篇2
20__年高考录取结果出来后,张桂梅不断收到学生发来的喜讯,又一批大山里的女孩子考上大学了。
12年来,她全力推动发展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已经有18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所学校走出,走进大学,走向她们更广阔的人生。半生坎坷半生贡献,张桂梅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把“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带进大山,她坚信,帮助一个女孩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就是帮助了一个家庭。
9月4日,张桂梅当选20__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她谦虚地说:“我个人获得的荣誉,是由后面无数的无名英雄支撑的,荣誉是全县人民的。”
“只要还有一口气
我就要说‘同学们,请坐’”
1957年,张桂梅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个满族家庭。17岁那年,她随支援边疆建设的姐姐来到云南,后来同丈夫一起在大理喜洲镇一中工作,那是她人生中最平和喜乐的一段时光。
幸福的日子很短暂,1996年,丈夫患胃癌去世,这个打击几乎使张桂梅丧失了生活的勇气。一年后,她决定离开令她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的地方。华坪——这座小县城接纳了她。
张桂梅先是在华坪中心中学任教。正当她全身心投入工作以抚平心中的伤痛时,厄运再次降临。
1997年4月,她感觉腹部疼痛,肚子也越来越大,像怀上了5个月的娃娃。到医院检查发现:肿瘤,需要手术。
“老天怎么就对我这样不公平?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夫,难道还不允许我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吗?”张桂梅整整哭了一夜,但哭过以后,她决定,这病先不治了——马上要中考的学生更重要。
第二天,她一边吃止痛药,一边像常人一样工作,直到3个多月后把学生送进了中考考场,才向学校说明病情,住院切除了重达两公斤的肿瘤。
常人无法想象她是怎样熬过疼痛这一关的——她腹腔的器官全都移位,肠子粘连贴在了子宫后壁上。医生要求张桂梅休息调养半年后才能工作,但术后24天,她就匆匆赶回华坪,来到新成立的民族中学任教。
不幸的是,不久后,她未痊愈的身体再次出现病症,肿瘤以极快的速度生长。学生们知道老师的病情后,哭着说:“是我们把你累病的。”而张桂梅心里清楚,是学生一直支撑着她站在讲台上,给了她生命的火光,“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说‘同学们,请坐’。”
1998年7月,直到把民族中学的又一批学生送往中考考场,她才去做了第二次手术。
“桂子飘香,梅花御寒。
祝妈妈生日快乐!”
到民族中学工作,张桂梅要面对的大多数是傈僳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学生们来自大山,家庭贫困,文化基础差、生活习惯不好。
2003年,张桂梅接手过一个特殊的班级。这个班班风较差,有的学生转走了,有的学生回家不读书了,有些男孩子晚上还在网吧过夜,老师们都对这个班没有信心。临近中考时,学校安排张桂梅接这个班的语文和政治课,并担任班主任。
为了能管住那些半夜跑出去玩游戏机的男生,张桂梅采取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把行李搬进男生宿舍,和32个男生住在一起。
早上6点,她叫孩子们起床做早操;晚上,她检查女生宿舍后又来到男生宿舍,一张床一张床地查点人数,清点够了才躺下;然后和男生们用轻松的语气聊聊白天的事;时间差不多了,她就说声:“睡觉!”一段时间下来,这些男生说,就像在家里一样,有个妈妈和我们住在一起。
她的辛劳没有白费,中考时,22名学生考到500分以上,这么好的成绩没有人敢想象。
因为营养跟不上,山里的孩子经常生病。张桂梅就每个月轮流带着学生出去改善生活,而她自己每顿饭仅吃一份小菜。
一名女生考上了高中,因为家中一贫如洗,她一年后不得不辍学打工。张桂梅知道后四处打听她的下落,最终找到她,让她回校复读。在张桂梅的鼓励、帮助下,这名女生最终考取了一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回到华坪县通达乡中学任教。她说,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份工作,就是因为张桂梅,自己要做一名像张桂梅一样的老师。
张桂梅爱学生并不需要任何回报。在她看来,她得到的比世上任何人都多。有一天,她同以往一样匆匆忙忙地赶到学校上课,发现教室讲桌上摆放了两个大蛋糕,只听全班学生齐声喊道:“祝张老师生日快乐!”许多教过的学生也来祝贺她的生日,并送上一张自制的贺卡,上面工整地写着:“桂子飘香,梅花御寒。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生无儿无女的张桂梅,成为许多学生的“妈妈”。“我感到幸福极了。”张桂梅说。
“为了她们走出大山
吃什么苦我都愿意”
在民族中学工作的时候,张桂梅就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女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有的被叫回去干农活、打工,有的是父母收了彩礼,就让孩子辍学结婚。”张桂梅心痛地意识到,有些大山里的女孩连站在教育公平起跑线上的机会都没有。
“有知识、有文化、有责任感的母亲,是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辍学的,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世世代代窝在大山之中,代代贫困下去。所以我就想让山里的女孩子受教育,让她们全免费上高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要让更多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走出大山,通过知识改变她们的命运。”2002年,张桂梅决定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并为这个在别人看来根本无法实现的梦想四处奔走。
为了筹集办学资金,张桂梅放下了全部自尊。从2002年起,她每年假期都跑去昆明募捐。她把自己获得的各种荣誉复印了一大摞,在街上逢人便拿出来请求捐款。
“为了她们走出大山,吃什么苦我都愿意。”执着的张桂梅没有放弃,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被骂骗子,被吐口水,被放狗咬……5年下来,她只筹集到了一万多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在2008年8月建成了。这是一所没有录取分数线,只要初中毕业、只要愿意读高中、只要是贫困家庭的女孩子,学校都无条件接收,全免费就读。
当年9月1日,100名来自周边地区的女孩子成为女子高中首批学生。
那一束光照亮了更多的人
华坪女高成立以来,张桂梅每天都会拿着小喇叭催促学生上课、吃饭、自习、做操。学生们跑步去晨读、跑步去吃饭、跑步去睡觉……每一件事情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学生们开玩笑私下叫她“周扒皮”。
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很严峻。学生来自大山,学习基础差,理解能力也不强,教学难度很大。刚开始的几届学生,有些连中考录取分数线都没有过。
在张桂梅和同事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的硬件条件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建校12年毕业10届学生,上线率和升学率都是百分之百,综合排名始终保持全市第一,社会认同度不断提高。1800多名贫困女孩在这里放飞了梦想、走进了大学,成就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
人们都说,这所学校“低进高出”的背后,离不开学生的苦读、教师的苦教,更离不开张桂梅不顾生死的奋斗。
这些年来,张桂梅将自己的工资、各级政府发给她的奖金,甚至是大家筹集给她看病的钱全部捐给了华坪贫困山区的教育和社会事业,累计有上百万元。她个人没有任何财产,现在还住在女子高中的学生宿舍。但她却说:“我什么都有,我心里有学校、有千千万万个孩子。”
张桂梅就像一束光,一束帮助大山女孩改变人生的希望之光,一束托起无数家庭和学生“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之光。她无私的大爱,也感染了身边的同事和一届届学生。
韦堂芸老师,左脚骨折拄着双拐坚持为学生上课;勾学华老师,婚礼当天上午还在学校忙碌;杨晓春老师,长期资助学生却从不说起……
周云丽是华坪女高第一届学生,大学毕业后考取一所中学的教师,听说母校紧缺数学教师就放弃正式编制,回女子高中当了一名代课教师。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打拼的黄付艳,在华坪遭遇水灾时,把自己积攒的钱首先捐给学校……
来自张桂梅的爱,在华坪女高延续着。
时代楷模反思心得体会篇3
采大儒众家之长,勤勉克己、经世致用,洋洋洒洒写下千古传颂的“横渠四句”。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长河之中,“横渠四句”的价值内涵,成为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不懈追求,今天我们学习,亦是对前辈美好精神境界的理解与传承。
“为天地立心”,有气吞山河的远大抱负。自古以来,凡成大事者,必有四方之志。自党成立,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从未改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展现的是何等胸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一体、举国同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薪火相传的深层逻辑,也是面向未来迎接挑战的内在支撑。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但不论是抗击疫情,还是新时代建设,国家始终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爱国是共产党人心中最鲜艳的底色,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源泉。
“为生民立命”,有心系苍生的热忱信念。拉齐尼·巴依卡祖孙三代都是新疆的护边员。1月4日,在巡防过程中,他毅然跳入冰冷的湖面,救上了落水儿童,却献出了自己41岁的生命,他化作一只雄鹰,继续守卫着帕米尔高原。从孟子论水,到,“民生”是贯穿历史的永恒命题。过去,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践行了执政为民的理念,但是面向未来,新冠疫情肆虐、贫富差距凸显,民生挑战依旧严峻,需要真正将人民的向往作为自己的追求,留下以民为本、为民请愿的深刻烙印。
“为往圣继绝学”,有继往开来的崇高理想。共产党诞生之际,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存亡、民族独立前赴后继;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带领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未知道路上磕磕绊绊、摸索前进。今日,我们步入了新时代,但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始终未变。今年正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正是这样一份初心,指引我们取得了瞩目成就,也只有永葆这份初心,才能在新发展阶段承伟业、启未来,奋发有为,接续奋斗,实现伟大梦想。
“为万世开太平”,有胸怀天下的宏伟担当。局部战争频发、民族问题尖锐,让全球动荡不安;贸易壁垒高筑、新冠疫情肆虐,更令世界风雨飘摇。和平,是共产党的立世之基石;和衷共济、守望相助,是时代的呼唤;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必然的要求。“大道不孤,天下一家。”面向未来,每一位共产党人既要保留一身正气,香在港台湾问题、国际事务中坚持底线思维,也要秉持以和为贵,担重任、善助人,展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大国风范。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布满荆棘却也星河璀璨。我们在学习中体悟,更在感动中收获。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将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赋予“横渠四句”新的内涵。
时代楷模反思心得体会篇4
1997年,38岁的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毛相林,作出惊人决定——修公路。
下庄村位于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被四面千米高山绝壁合围,犹如坐在一口井中,修路难如登天。
当时唯一的出村路,是一条“108道拐”的古道,去县城一来一回至少4天。住在“井底”的近400名下庄村民,近一半人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贫穷闭塞成为下庄人难以摆脱的宿命。
“咱不能一直当穷汉,就算再难,我也要带头冲一冲。”毛相林在村民大会上给大家鼓劲:“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这辈人修不出路来,下辈人接着修,抠也要抠出一条路来。”
那年冬天,改变下庄人命运的这条路开工了。全村青壮年带着工具和干粮上山,吃住在山洞,睡觉就在腰间拴根绳子,另一头在老树根上打个结,以防夜里翻身掉下悬崖。为了早日修通公路,毛相林在山上住了3个月没回家。
修路远比想象的难。四周陡峭岩壁,很难找到落脚之地,胆子大的腰系长绳站在箩筐里,吊在几百米高的悬崖边钻炮眼,先炸出一小块立足之地,再用锄头、钢钎和大锤,一块一块把石头凿下来。
村民杨亨双回忆,有一次钻炮眼,他站在悬崖边,腿抖得凶,头顶还不时掉碎石。就在那时,毛相林说,你们都别动,我先下去探探底,一个人系上绳子下去了。工地上,遇到危险情况,毛相林总是第一个上,最重的活总是他带头干。
时代楷模反思心得体会篇5
为了省钱,她多年不吃肉,直到后来“吃点肉就会呕吐,就会难受”。
她去筹款时,被人放狗咬过,脚上鲜血直流;街头募捐,别人怀疑她是骗子、朝她脸上吐口水。
她家中没多少家当,最醒目的是40多项荣誉的获奖证书: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
张桂梅没有孩子,但有1000多个孩子都叫她“妈妈”。
建起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
1974年10月,17岁的张桂梅跟随姐姐从家乡黑龙江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45年来,她不是一步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贫困山区。
1996年8月,她的丈夫去世,父母双亡、无儿无女的张桂梅黯然神伤,她决定离开伤心之地,调入丽江市华坪县。她放弃进入全县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选择了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教学任务。
一年后,不幸再次降临。1997年4月,她查出患有子宫肌瘤,且肌瘤已经有5个月胎儿那么大,需要立即住院治疗。
张桂梅忍着疼痛继续站在讲台上,她不愿意因为自己而影响学生们中考。直到7月中考结束,她才住进医院。打开她的腹腔,医生们倒吸了口冷气:腹腔内的器官全都移了位,肠子已经粘连在后壁上了,取出的肿瘤有两公斤多。
2001年,张桂梅兼任新建的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的院长。第一天,儿童之家收了36个孩子,最小的两岁,最大的12岁。此后,张桂梅除了上课,还要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顾这些幼小的孤儿。
儿童之家的工作,让她萌生了创办一所学校、让贫困山区女孩免费接受高中教育的想法。经她到处游说,这一善举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华坪县委、政府协调出土地,省、市党委政府划拨了100万元的办学经费。
2008年8月,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在华坪建成。11年来,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连续1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1645名贫困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
时代楷模反思心得体会篇6
一颗初心,始终跃动。云南民族大学审计处副处长,云南民族大学驻彝良县海子镇中沟村扶贫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张昆说,朱有勇院士把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无偿提供给农民朋友脱贫致富,与农民打成一片,手把手传授技术,心贴心助推脱贫,切实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身处精准扶贫一线干部的学习榜样。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作为一名具体负责扶贫工作的工作者,我深深为朱有勇院士的精神和行为所感动和激励。我们将以朱有勇院士为榜样,用情用心用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决胜小康而努力,我们更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努力奋进。”昆明医科大学扶贫办主任李建明表示。
“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赵曼曼表示,要学习朱有勇院士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学术修养,把学术研究立足于实践,学有所专,学有所用,服从国家需要,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云南大学保护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王佳冠表示,要深入学习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加强创新实践,将个人的学习研究与农村农业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不辜负朱院士“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要求和嘱托。
时代楷模反思心得体会篇7
2020年高考成绩出炉后,张桂梅有些不满意。
尽管,这所免费女子高中,已连续1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1800多名贫困女孩从这里走出大山、走进大学。
“今年华坪女高的高考成绩‘两头’比较突出,600分以上的相对历届较多,但今年达到专科成绩的学生也多,达9人之多,往年就两三个。”张桂梅说。
作为在云南待了大半辈子的东北人,张桂梅对待学生成绩时的“苛刻”,一如她一生的倔强和坚韧。
1974年10月,张桂梅响应党的号召,随姐姐从东北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此后的时间里,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边陲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
1996年,张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后张桂梅放弃了大理优越的工作环境,申请调到深度贫困山区华坪县。她放弃进入全县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选择在全县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并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语文和政治课教学任务。
1997年4月,张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需立即住院治疗。但为了不耽误初三毕业班的教学进度,她偷偷把检验结果藏起来,直到7月份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住院接受手术。
得知张桂梅身患重病,县妇联主席和工委女工委主任同时看望了她。几天后的县妇代会上,全体代表为这个“外来的姑娘”捐款。有人借钱捐款、有人把给孩子买衣服的钱捐了、有人捐了自己回家的路费……县领导说:“张老师,你放心,我们再穷也要把你的病治好。”
手捧着这山乡的情义,张桂梅的泪水夺眶而出:“华坪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为华坪做些事。”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从那时起,张桂梅的生命就和华坪、和教育扶贫连在了一起。
丈夫去世后,张桂梅没有再组建家庭,没有亲生儿女,全身心投入教育和慈善事业。2001年,她一边在民族中学当老师,一边兼任“儿童之家”院长,成了众多孤儿的“妈妈”。2003年,维持“儿童之家”的资金面临短缺。为缓解窘境,张桂梅到华坪各部门筹措资金,“求人很丢人,但如果孩子们生活得不好,我这个义务院长更丢人。”
2003年至2007年的寒暑假,张桂梅在昆明为孩子们筹措到两万多元。对此她说,一切辛苦都值了。
时代楷模反思心得体会篇8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小康决胜之年,当前许多工作已经完成,但还可能存在一些弱项、反弹项,这也要求基层党员干部必须把工作做深做细,牢记职责使命、改进工作作风、提升能力素质,在脱贫攻坚路上多“回头看”,全力以赴把党的扶贫政策落实落地,矢志不渝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决胜小康。
多回头看看政策落地情况,持续做奔康领头雁。制定实施了挂钩帮扶制度后,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包户包人,应该负责任、敢担当,真心实意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带领群众脱贫奔富,要根据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多动脑筋、想办法、挖潜力,切实帮助贫困户找准脱贫致富的方法路子;要带头学习掌握上级的文件法规,引导贫困户用好用足党的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要教育引导贫困户克服“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克服等待政府“抱”着走的错误观念,自力更生,主动作为,不断创新脱贫办法,切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多回头听听群众急难愁盼,持续做群众贴心人。扶贫路上要自觉克服懒惰思想,主动多到群众家中去调查了解情况,拉近同群众的距离、增进同群众的感情,时刻把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产业发展挂在心上,竭尽全力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要坚持同群众干在一起、苦在一起、累在一起,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要多听群众的反映和诉求,坚持为困难群众做实事办好事,对因病致贫的困难群众要想尽办法为他们解决看病就医的费用问题,对因学致贫的贫困户,要想尽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小孩上学问题,真正把工作做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
多回头找找当前差距短板,持续做新风传播者。精神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精神脱贫是脱贫的重要目标要求,也是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实实在在硬指标。党员干部要带头遵法学法守法用法,善于利用法律来化解群众矛盾,促进村与村、户与户、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要积极利用农民夜校、村民大会、走村入户等时机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与群众一起清洁村容村貌、打扫庭院卫生,教育督导群众养成清洁卫生的好习惯;大力倡导“勤劳、朴实、诚信、包容”的美德和孝敬老人、关爱儿童、助人为乐等优良传统;坚决反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教育引导群众树立喜事新办、厚养薄葬等观念,切实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当前脱贫攻坚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我们不仅要勇往直前、攻坚克难,还要多回头看看、补齐差距短板,让脱贫的质量经得起实践检验。
时代楷模反思心得体会篇9
湖南炎陵原县委书记黄诗燕,8年多时间扎根脱贫一线,带领干部群众脱贫的事迹,在湖南引起热烈反响。当地干部群众表示,要学习黄诗燕以生命赴使命、以初心换民心的情怀,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连日来,由黄诗燕生前同事、亲属组成的报告团,在株洲和全省各地宣讲。江华县扶贫办主任李华林说:“深刻感受到黄诗燕同志一心为民的情怀、永不懈怠的状态,我们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我印象最深的,是黄诗燕深沉的为民情怀、坚韧的定力操守,和敢担当、善作为的高贵品格。”益阳市安化县扶贫办主任杨正华说。
炎陵县委书记尹朝晖说:“黄诗燕虽然走了,但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会以黄诗燕同志为榜样,带领20余万炎陵人民继续奋斗,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黄诗燕的为民情怀让我深受激励。”永州市扶贫办主任段贵建表示,我们一定要保持定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最大力量。
“黄诗燕同志值得我们所有‘扶贫人’学习。”辰溪县扶贫办主任张继才表示,我们要学习黄诗燕同志的精神,努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文章。
株洲市委书记毛腾飞说:“我们要学习他始终心中有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始终心中有民、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学习他始终心中有责、担当进取的敬业精神;学习他始终心中有戒、清廉自守的优秀品质。”
11月17日,本报报道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数十年来扎根基层一线,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展现了党员干部强烈的责任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近日,中宣部授予毛相林“时代楷模”称号,他的感人事迹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
“20多年前,毛相林带领着下庄人一锤一凿,凿通出山路,现在又带领村民迈向致富路。这种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愚公移山的坚韧精神,值得我们年轻干部学习。我们要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驻村干部周勇说。
“学习了毛相林同志的事迹,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深深地被打动。”重庆市南川区庙坝村第一书记宋建峰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从毛相林身上学到很多。在关键时刻,一定咬紧牙关,冲锋在前,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重庆市巴南区圣灯山村扶贫干部谢志耕说,下庄人脱贫摘帽,毛相林这个带头人起了重要作用。他要以毛相林为榜样,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重庆市綦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科科长谢邦金说:“毛相林是当代党员的优秀代表,我们要认真学习他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退役军人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重庆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方旭表示,激发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至关重要,毛相林等下庄人不等不靠、艰苦奋斗,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崔冬赟表示,青年大学生要学习毛相林的奋斗精神,立志到基层去,将青春的“小我”融入到社会的“大我”中去,让青春之花在广阔天地绽放。
时代楷模反思心得体会篇10
帕米尔高原,古丝路的必经地。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雪峰连绵,最低气温低于零下40℃,挑战人类生存极限。
拉齐尼·巴依卡出生于此。
在中国最西端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拉齐尼祖孙三代义务戍边71年。
红其拉甫,塔吉克语意为“血染的通道”。
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之初,红其拉甫边防连成立。拉齐尼·巴依卡的爷爷自告奋勇给连队当向导,一干就是23年。
从步伐矫健的小伙,到两鬓斑白的蹒跚老人——1972年,爷爷走不动了,把担子交给了父亲,父亲走过32个春秋,把担子交给他。
2004年开始,拉齐尼·巴依卡爬冰卧雪,行走千里边防线。
雪崩、滑坡、泥石流,相伴而行。雪山深处,每一个山口、峡谷,每一道河流、沟壑,每一块界碑、坐标,都留下他巡逻护边的身影。
“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爷爷和父亲坚守了一辈子的信念,刻在了拉齐尼·巴依卡心中。
也是2004年,8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
高山峻岭间,地势险要,他们无数次与死神擦肩。他救过边防战士的命,也被战友们救过命。
边防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总是走在最前面探路的拉齐尼·巴依卡始终坚守。他的经验,让危难一次次化险为夷。
最难走的巡边路,他熟悉得像自家的院子。哪条路可以骑牦牛,哪座山必须徒步翻,都是拉齐尼·巴依卡冒着生命危险蹚出来的。
有一次巡逻遇大雨,山上洪水引发泥石流,巡逻队陷入险境。落石砸中了他的头,鲜血直流。拉齐尼·巴依卡不顾劝阻,坚持前往探路。2小时后,他找到一条安全的路,指引大家突围脱险。
越是危急时刻,他越是勇毅坚决。
早在2011年11月,他就在冰雪中救过人。
那是在“死亡之谷”吾甫浪沟,暴雪突袭,一名战士不慎掉进雪洞,周围的冰雪不断垮塌。
生死一线,拉齐尼·巴依卡十分冷静。他让大家不要动,自己爬到雪洞旁,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奋力施救。
两个小时后,战士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拉齐尼·巴依卡却被冻得不省人事,在医院抢救3个小时才挽回生命。
谁能想到,9年后的跃入冰洞,他却回不来了。
时代楷模反思心得体会篇11
张桂梅,一个平凡普通的高级中学的教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中执着坚守,带领1800多名“大山的女孩”飞越大山实现梦想,她将最美丽动人的芳香绽放在滇西北高原的教育事业上,她是妇女的典范,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非凡的人生事迹,她们皆平凡,她们更不凡!日前,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妇女联合会主办,全国妇联宣传部支持,中共华坪县委、县政府承办的“平凡女性的不平凡”暨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报告会举行。为让更多人了解张桂梅老师的伟大事迹,昆明市妇联组织各级妇联按时观看了直播,她的感人事迹以及伟人精神,让广大妇女姐妹们广受启发。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立校之本,把理想信念作为育人之基。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党建统领教学,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的特色教学模式,确立了“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办学宗旨。华坪女高每周的升国旗仪式上,学生们都会铿锵有力地呼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做党的好女儿”。女高全体党员一律佩戴党徽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合唱一支革命歌曲、每周观看一部红色影片、党员每周组织一次理论学习;每周开展一次德育课,诵读革命故事、传唱爱国歌曲、开办法治讲座、弘扬传统文化;每天坚持跳革命歌曲编成的课间操,教室里、走廊上、操场边,古典诗词、革命传统标语、红色文化警句随处可见,让孩子们在举手投足、潜移默化中感受革命精神、爱国情操和红色基因,不断激发对党忠诚、报效祖国、刻苦学习的信念。
她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却始终如一的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挥着她无私奉献的精神,她的事迹感人至深,我从张桂梅校长身上看到了普通而高大的形象,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境界,感受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理想追求,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初衷,牢记初心不忘始终!
时代楷模反思心得体会篇12
“种子是子弹,敌人是荒漠”
“那机场跑道只有9.9米宽,从空中看就像一根火柴棍,而我们平时飞的跑道一般有30多米宽。”飞行员李铜回想起13年前自己刚参加飞播任务时在陕北那座土机场起降的经历,至今仍心有余悸。
2007年盛夏,老飞行员兴伟带着李铜从本场驾机飞往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播区机场。李铜按照兴伟的提示,以河谷为标识物目视寻找机场,可是盘旋了一圈却怎么也找不见。
“在那儿!”看李铜干着急的样子,兴伟伸手一指。这时飞机距离机场只有5公里,李铜向下望去,机场看起来还是只有烟头般粗细,简直不敢相信前些年这里的飞播竟然一直用这样狭窄简陋的机场。飞机着陆后,李铜好奇地用脚步去丈量跑道宽度,只迈了9步就走完了,他担心地问:“跑道万一遇到大侧风还能降落吗?”
这条“火柴棍”跑道不仅窄,而且很短,只有600多米。本来飞播队每天早起,赶在没有风的上午飞行,可有一次大风提前来了,迎面吹来的风速达到8米/秒,飞机已经接地却又被吹了起来,再次接地、刹车,终于停下来时几乎已经到了跑道尽头,差点就冲出去了。
“这条跑道对飞行技术要求特别高,我们在那里飞了五六年,锤炼了一批新同志。”时任大队长刘松说。
飞播是一场改善大自然的艰苦战斗,“种子是子弹,大地是战场,敌人就是荒漠和贫穷。”头顶星月起、脚踏夜路归是官兵执行飞播任务的工作常态。该大队原飞行员宋占清说:“我们首先考虑的不是工作条件是否艰苦,而是气候条件是否利于种子生长。”
有一年初夏,为了抢夺雨季窗口期,他们每天早上5点起床,赶早进机场,日均工作近10个小时。飞播区烈日当头,机舱里如同蒸笼,一个架次下来,他们大汗淋漓,喝水稍作休息,便再次驾机升空作业。
执行飞播任务39年来,该大队官兵战胜了地形复杂、天气多变、技术苛刻等困难,成功处置复杂天气中多种险情10余起;自主研制出“空中可调式定量播种器”,探索出适合西北地区飞播的方法,使得落种率、存活率等多项指标达到先进水平,与地方林业部门共同多次获得国家及军队科技进步奖。
时代楷模反思心得体会篇13
拉齐尼·巴依克,男,塔吉克族,1979年4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牧民护边员。
拉齐尼·巴依克一家祖孙三代都是优秀护边员,他的父亲是红其拉甫边防连义务巡逻向导,拉齐尼·巴依克退伍后从父亲手中接过使命也成为红其拉甫边防连的一名巡逻向导。几十年来,慕士塔格峰和艰险崎岖的千里边防线见证了巴依克一家三代人守边护边的感人事迹。
驻守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红其拉甫边防连,有一条全军最长的陆地巡逻线。由于地势险要,只能借助牦牛巡逻,不能乘车。拉齐尼·巴依克十几岁便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探路、查看地形、熟悉地理位置。他牢记父亲的嘱托,立志成为一名优秀护边员。2004年,当了38年义务巡逻向导的父亲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为将父辈爱国守边精神传承下去,父亲拉着拉齐尼的手说:“边防官兵日夜巡逻边境线,使祖国的边关得以安宁,牧民得以安居乐业。我给他们带路只是做了塔吉克族边民应该做的事。现在我走不动了,你要把我走的路延续下去。”刚从部队退伍的拉齐尼·巴依克继承父辈使命,成为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军人。
2011年11月,拉齐尼·巴依克带着巡逻的官兵们奔波在山高路险的吾甫浪沟。天气骤变,积雪厚度几乎可以将牦牛埋没。走在最前面的战士皮涛突然从牦牛背上摔下来掉进了雪洞。周围冰雪还在垮塌,拉齐尼·巴依克高喊着“大家都不要动”,自己爬到雪洞旁边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花了两个小时将皮涛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皮涛得救了,他却被冻得不省人事,急救3个小时才挽回性命。痊愈后不久,他又骑着牦牛给巡逻的官兵们带路去了。2012年9月1日,在海拔4639米高的一处悬崖边,1名战士骑的牦牛突然四处乱窜,拉齐尼帮助战士们将牦牛稳住,他自己因为牦牛鞍子肚带断裂,摔倒在冰河里,被河水冲出十几米远。
60多年来,诚信和责任一直激励着拉齐尼一家默默无闻巡逻在祖国的千里边防线上。他们家先后有10头牦牛累死在巡逻路上,9头牦牛摔伤失去劳动能力,但他们家却坚持不要一分钱的补偿。
拉齐尼·巴依克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爱国拥军模范等称号。
时代楷模反思心得体会篇14
这个春节没有爆竹,没有烟花,大街上不再喜庆洋洋,人人都宅在家里,因为我们知道外面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疫战争。
即使被“关”在家里,我们也实时关注着疫情的情况,许多人参与进这场站疫中,钟南山院士以耄耋之年再次上阵,本来他可以安心坐在家中,尽享天伦之乐,但他却不顾自己安危,为了全国人民的安全,坚决带领医生护士上前线;明星韩红也为疫情捐款至快破产,他们为我们做了多少贡献啊!我们暂时不必把神看作天使,因为现在更多的天使,没有翅膀。
前不久,我看见一张图片:死神正想把患者带走,科研人员上前阻止,眼神坚定地说:“不能走,解药马上就研制好了!”死神回头一看,他的身后是医生,是护士,是建筑工人,是全国人民!死神撒腿就跑,我不禁暗想:他们这不是在和时间赛跑,与死神抢人吗?
不光是他们,党和政府在面对疫情时也从未退缩,带头迎难而上,冷静地思考对策,带领我们面对疫情,这就是我国人民“患难见真情”的团结之心!
不单是大人物,身为公民的我们也要配合他们,少出门,勤洗手,出门必须戴口罩,为天使们减轻负担。
50前我们战胜了洪水,前我们战胜匈奴,700年前我们战胜了外族,前我们战胜了非典,今天我们面临着新危机,记住传说,便能重建信仰,我们誓与病毒一站到底,这场疫情的胜利我们势在必得。光明啊,请再次庇护这个国家!
时代楷模反思心得体会篇15
这是前所未有的成功典范。
12月2日,朱有勇荣获“时代楷模”称号。多年来,他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已在全国10省区市推广6000多万亩,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他研发的“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已在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这两项技术都可以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能增产20%~30%。
这是坚守初心的科研示范。
30多年来,朱有勇带领团队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不断创新突破,从利用物种多样性创建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体系,到如今把生境多样性研究应用在三七、冬季马铃薯、早熟葡萄、冬早蔬菜、柠檬等特色产业,每一项科研成果都让农民得到实惠。
有人说,土地孕育了地球上的万物,是人类的衣食之源。而朱有勇总是难以割舍对土地的感情与牵挂。正如他所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追溯世界农业历史,依赖化学农药控制作物病害不足百年。然而在几千年的传统农业生产中,农民靠什么控制病虫害?这是朱有勇的研究生导师段永嘉先生留下的“一道不会回答的考题”。为了解答这道题,朱有勇开始了数十年的科学探索之路。
作物品种单一化大面积种植易造成病虫害爆发流行,是世界农业生产的重大难题。如何既减少农药用量又控制病虫害?这个命题难倒了全球的农科专家。
人类的智慧往往从“问号”开始。如果换一种思路,在栽培上实现品种多样性,是否会简单一些?朱有勇在思考、在探索。
上世纪80年代,云南很多地方的水稻稻瘟病很严重。一次,正为稻瘟病防控之法苦苦思索的朱有勇出差路过石屏县,路边田野里一个奇异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发现,有些稻田出现了稻瘟病,而另一些间栽了高矮不同两种水稻的田里患病现象很轻微。“难道稻瘟病的发病率与水稻间栽有关?带着疑问,朱有勇展开了近千次的试验研究。
然而,想要走通这条途径需要回答3个问题,一是能否控制病害?二是控制病害机理是什么?三是能否推广应用?
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攻克病虫害的“细节”慢慢勾勒出来,效果越来越明显了。经过30多年的研究,朱有勇和他的团队逐渐掌握了作物多样性是如何控制病害的科学原理。
20__年,朱有勇的研究成果以“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在《自然》杂志发表。如今,这项成果已大面积推广到了滇、黔、川、湘、赣等省份,及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天拉长、地拉宽、站好队、换好位。”为了能把这些复杂的机理简单化,让老百姓易懂,朱有勇把作物多样性抗病害的机理,编成了十二字简单的。“其实就是改变播种节令,打破传统的农业结构;以前都是散种,现在排好队,科学地排列行距和株距;今年这里种这样,明年就种另外一样,利用植物间的相克相生减少病害,达到优质高产。”朱有勇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