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事迹材料
入狱那年冬天,他收到了一件毛线衣,毛线衣的下角绣着一朵梅花,梅花上别着窄窄的纸条:好好改造,妈指望着你养老呢。这张纸条,让一向坚强的他泪流满面。这是母亲亲手织的毛线衣,一针一线,都是那么熟悉。母亲曾对他说,一个人要像寒冬的腊梅,越是困苦,越要开出娇艳的花朵来。以后的四年里,母亲仍旧没来看过他,但每年冬天,她都寄来毛线衣,还有那张纸条。为了早一天出去,他努力改造,争取减刑。果然,就在第五个年头,他被提前释放了。
背着一个简单的包裹,里面是他所有的财物———五件毛线衣,他回到了家。家门挂着大锁,大锁已经生锈了。屋顶,也长出了一尺高的茅草。他感到疑惑,母亲去哪儿了?转身找到邻居,邻居诧异地看着他,问他不是还有一年才回来吗?他摇头,问:“我妈呢?”邻居低下头,说她走了。他的头上像响起一个炸雷,不可能!母亲才四十多岁,怎么会走了?冬天他还收到了她的毛线衣,看到了她留下的纸条。
邻居摇头,带他到祖坟。一个新堆出的土丘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红着眼,脑子里一片空白。半晌,他问妈妈是怎么走的?邻居说因为他行凶伤人,母亲借了债替伤者治疗。他进监狱后,母亲便搬到离家两百多里的爆竹厂做工,常年不回来。那几件毛线衣,母亲怕他担心,总是托人带回家,由邻居转寄。就在去年春节,工厂加班加点生产爆竹,不慎失火。整个工厂爆炸,里面有十几个做工的外地人,还有来帮忙的老板全家人,都死了。其中,就有他的母亲。邻居说着,叹了口气,说自己家里还有一件毛线衣呢,预备今年冬天给他寄出去。
在母亲的坟前,他捶胸顿足,痛哭不已。全都怪他,是他害死了母亲,他真是个不孝子!他真该下地狱!第二天,他把老屋卖掉,背着装了六件毛线衣的包裹远走他乡,到外地闯荡。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四年过去了。他在城市立足,开一家小饭馆,不久,娶了一个朴实的女孩做妻子。
小饭馆的生意很好,因为物美价廉,因为他的谦和和妻子的热情。每天早晨,三四点钟他就早早起来去采购,直到天亮才把所需要的蔬菜、鲜肉拉回家。没有雇人手,两个人忙得像陀螺。常常,因为缺乏睡眠,他的眼睛红红的。不久,一个推着三轮车的老人来到他门前。她驼背,走路一跛一跛的,用手比划着,想为他提供蔬菜和鲜肉,绝对新鲜,价格还便宜。老人是个哑巴,脸上满是灰尘,额角和眼边的几块疤痕让她看上去面目丑陋。妻子不同意,老人的样子,看上去实在不舒服。可他却不顾妻子的反对,答应下来。不知怎的,眼前的老人让他突然想起了母亲。
老人很讲信用,每次应他要求运来的蔬菜果然都是新鲜的。于是,每天早晨六点钟,满满一三轮车的菜准时送到他的饭馆门前。他偶尔也请老人吃碗面,老人吃得很慢,很享受的样子。他心里酸酸的,对老人说,她每天都可以在这儿吃碗面。老人笑了,一跛一跛地走过来。他看着她,不知怎的,又想起了母亲,突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一晃,两年又过去了,他的饭馆成了酒楼,他也有了一笔数目可观的积蓄,买了房子。可为他送菜的,依旧是那个老人。
又过了半个月,突然有一天,他在门前等了很久,却一直等不到老人。时间已经过了一个小时,老人还没有来。他没有她的联系方式,无奈,只好让工人去买菜。两小时后,工人拉回了菜,仔细看看,他心里有了疙瘩,这车菜远远比不上老人送的莱。老人送来的菜全经过精心挑选,几乎没有干叶子,棵棵都清爽。
只是,从那天后,老人再未出现。
春节就要到了,他包着饺子,突然对妻子说想给老人送去一碗,顺便看看她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一个星期都没有送菜?这可是从没有过的事。妻子点头。煮了饺子,他拎着,反复打听一个跛脚的送菜老人,终于在离他酒楼两个街道的胡同里,打听到她了。
他敲了半天门,无人应答。门虚掩着,他顺手推开。昏暗狭小的屋子里,老人在床上躺着,骨瘦如柴。老人看到他,诧异地睁大眼,想坐起来,却无能为力。他把饺子放到床边,问老人是不是病了。老人张张嘴,想说什么,却没说出来。他坐下来,打量这间小屋子,突然,墙上的几张照片让他吃惊地张大嘴巴。竟然是他和妈妈的合影!他5岁时,10岁时,17岁时……墙角,一只用旧布包着的包袱,包袱皮上,绣着一朵梅花。他转过头,呆呆地看着老人,问她是谁。老人怔怔地,突然脱口而出:儿啊。
他彻底惊呆了!眼前的老人,不是哑巴?为他送了两年菜的老人,是他的母亲?
那沙哑的声音分明如此熟悉,不是他母亲又能是谁?他呆愣愣地,突然上前,一把抱住母亲,号啕痛哭,母子俩的眼泪沾到了一起。不知哭了多久,他先抬起头,哽咽着说看到了母亲的坟,以为她去世了,所以才离开家。母亲擦擦眼泪,说是她让邻居这么做的。她做工的爆竹厂发生爆炸,她侥幸活下来,却毁了容,瘸了腿。看看自己的模样,想想儿子进过监狱,家里又穷,以后他一定连媳妇都娶不上。为了不拖累他,她想出了这个主意,说自己去世,让他远走他乡,在异地生根,娶妻生子。
得知他离开了家乡,她回到村子。辗转打听,才知道他来到了这个城市。她以捡破烂为生,寻找他四年,终于在这家小饭馆里找到他。她欣喜若狂,看着儿子忙碌,她又感到心痛。为了每天见到儿子,帮他减轻负担,她开始替他买菜,一买就是两年。可现在,她的腿脚不利索,下不了床了,所以,再不能为他送菜。
他眼眶里含着热泪,没等母亲说完,背起母亲拎起包袱就走。
他一直背着母亲,他不知道,自己的家离母亲的住处竟如此近。他走了没二十分钟,就将母亲背回家里。母亲在他的新居里住了三天。三天,她对他说了很多。她说他入狱那会儿,她差点儿去见他父亲。可想想儿子还没出狱,不能走,就又留了下来!他出了狱,她又想着儿子还没成家立业,还是不能走;看到儿子成了家,又想着还没见孙子,就又留了下来……她说这些时,脸上一直带着笑。他也跟母亲说了许多,但他始终没有告诉母亲,当年他之所以砍人,是因为有人污辱她,用最下流的语言。在这个世界上,怎样骂他打他,他都能忍受,但绝不能忍受有人污辱他的母亲。
三天后,她安然去世。医生看着悲恸欲绝的他,轻声说,“她的骨癌看上去得有十多年了。能活到现在,几乎是个奇迹。所以,你不用太伤心了。”
他呆呆地抬起头,母亲,居然患了骨癌?
打开那个包袱,里面整整齐齐地叠着崭新的毛线衣,有婴儿的,有妻子的,有自己的,一件又一件,每一件上都绣着一朵鲜红的梅花。
包袱最下面,是一张诊断书:骨癌。时间,是他入狱后的第二年。
他的手颤抖着,心里像插剜一剜地痛百善孝为先!父母的爱是永远的!子女的孝也应该永远!
感人事迹材料【篇2】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的文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感人事迹材料【篇3】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但是在旧中国,很长时间,长江上的航运却被外国人垄断了。江上来来往往的都是英、法、美、日等国的轮船。中国人没有自己的航运事业,受了许多窝囊气。四川合川人卢作孚爱国心切,决心创办中国民族的航运业。他四处筹集资金,冒险用8000元作抵押,买回一支价值3万元的小火轮,在1926年成立了民生航运公司。那一年,“民生”号轮船满载乘客,驶出了重庆码头,中国人开始有了自己的内河航运业。
后来,民生公司又向长江中下游发展,和外国公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有的外国公司用大幅度降价的办法,依仗船多、设备新等优势,想挤垮民生公司。卢作孚毫不示弱,宣布民生公司的甲级船员一律由中国人担任,同时加强管理,对旅客不论穷富一视同仁,服务热情周到,还禁止船员收小费。这样,民生公司靠优质服务和民族自信心赢得了旅客的信任。许多乘客宁肯推迟日期,也不乘坐外国轮船,只等上中国的轮船。在那个年月,这对于增强民族精神和抵御外国侵略,有多么大的意义呀!
和范旭东、卢作孚一样,还有不少爱国实业家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开创了中国近代的工商业,为富强祖国、振兴中华立了大功。人们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感人事迹材料【篇4】
那是在1921年。一对叫大卫•弗拉德和斯蔚夫妇(DavidandSveaFlood),带着他们两岁的儿子从瑞典来到非洲的心脏,当时还称作比属刚果的地方。他们遇见了同样来自北欧斯堪迪纳维亚地区(Scandinavian)的亚埃瑞克森夫妇(Ericksons)。他们四人一同寻求神的旨意。那是温柔、奉献和牺牲的年代,他们感到主要带领他们从一个宣教中心出去,将福音传至边远地区。这是在信心里迈出的巨大一步。
他们来到一个名叫恩道乐拉(N'dolera)的村庄,可是遭到了酋长的断然拒绝,不准许他们进入他的领地,害怕他们的到来使人们远离本地自己的神。两对夫妇选择在半里之外的山坡上盖起了一间小茅屋。
他们为属灵的突破而祈求,但是却一无所获。与他们有接触的是一个小男孩,他获准一周两次卖鸡和鸡蛋给他们。身高只有四英尺八英寸的小个女子斯蔚•弗拉德(SveaFlood)心想,既然她只能和这一个非洲人交谈,她就要把他领向基 督。事实上,她真的成功了。但是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令人鼓舞的事情了。
与此同时,疟疾却将这个小小团体里的成员一一击倒。到了一个时候,亚埃瑞克森一家相信他们受的苦已经够多了,他们要回到宣教中心去。大卫和斯蔚则决定孤单地继续留在恩道乐拉(N'dolera)附近。
雪上加霜的是,斯蔚发现她在这原始荒野里怀孕了。临盆时村里酋长的心软了下来,允许一个接生婆来帮助她。
一个小女孩出生了,他们为她命名为艾娜(Aina)。然而斯蔚因数度患疟疾而身体虚弱,这次生产更使她耗尽了最后一点精力,成了她致命的一击,她在婴儿出生后只熬过了17天。
大卫的心里起了骤变。他挖了一个粗糙的山洞,埋葬了他27岁的妻子,带着他的孩子们回到山下的宣教中心。他一面把新生的婴儿艾娜(Aina)交给亚埃瑞克森夫妇,一面吼叫着,“我现在就回瑞典去!我失去了妻子,我也明摆着照顾不了这个婴儿。神毁了我的生活!”
之后,他去了港口,不仅拒绝了神对他的呼招,也拒绝了神自己。
八个月之内,亚埃瑞克森夫妇二人都因染上不知名的疾病而相继离世,那个婴孩则转交到某个美国宣教士的家里,他们把她的瑞典名字改成了“阿吉雅”(Aggie)。
最后,当她三岁时,他们把她带到了美国。这一家美国人深深地喜爱这个小女孩,他们担心如果他们回非洲去的话,法律上的障碍可能迫使他们与她分离,所以他们决定不离开他们的国家,也将宣教的服事转为牧教。
阿吉雅就是这样在南达科塔长大的。长成青年女子后,她就读于明尼阿波利斯的中北圣经学院,在那里结识了青年男子杜威•赫斯特(DeweyHurst),并与他结婚。
年复一年,赫斯特夫妇尽情享受着他们服事的果实。阿吉雅先生了一个女儿,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当她的丈夫前往西雅图地区、就任一所圣经学院的校长时,她发现那一带有着极其浓厚的斯堪迪纳维亚传统。
一天,一份瑞典的宗教杂志出现在她的信箱里。她既不知道是谁寄来的,也不认得里面的任何一个字。在她不经意翻阅的时候,突然里面的一幅照片令她瞠目惊舌:原始的背景、一个十字架、十字架上刻着一个名字——斯蔚•弗拉德。
阿吉雅跳上吉普车,飞快地奔向学院里一位教员的家,她知道他能够翻译那篇文章。
“它讲什么?”她急切地问道。
教员概述着那个故事:很久以前,宣教士们来到恩道乐拉(N'dolera)……一个白人婴儿的出生……年轻母亲的去世……一个非洲小男孩被领向基 督……以及所有的白人离开之后,男孩长大了,最后说服酋长允许他在村子里建起了一座学校。文章讲到他最后如何为基 督赢得了他的所有学生,甚至连酋长也成了基 督徒。今天,那个村子里共有六百名基 督徒……完全因着大卫和斯蔚的牺牲。
赫斯特夫妇结婚二十五周年纪念的时候,学院送给是一趟前往瑞典的休假。阿吉雅在那里找到了已经风蜡残年的亲生父亲大卫•弗拉德。老人又结婚了,又多了四个儿女,而且常常将生命挥霍在酒精里。他刚刚经历了一次中风,更糟的是,他在家里立下一条规矩:“不许提神的名字,因为神夺走了我的一切。”
与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会面之后,阿吉雅提出要见见父亲的事,其他人都犹豫了:
“你可以和他谈谈,”他们回答说,“虽然他现在病得很厉害,可是你要知道,每次一听见神的名字,他就火冒三丈。”
阿吉雅没有知难而退,她走进肮脏的公寓,踏过满地的酒瓶,来到正躺在乱七八糟的床上的73岁的老人的身边:
“爸爸?”她试着呼唤着。
他转过脸,哭了起来。
“艾娜,”他说道,“我从来不想把你送掉。”
“没什么,爸爸。”她说,将他轻轻搂在怀里,“神照顾我。”
老人一下子倔强起来,他的眼泪也止住了:
“神把我们都忘记了,都是因为他,我们今天才活成这个样子。”
他的脸再次转向墙壁。
阿吉雅并不放弃,她抚摸着他的脸,继续说,
“我有一个小故事,一个真实的小故事,要说给你听。你没有白白去非洲,妈妈也没有白白死在那里。你们为神赢得的小男孩已经长大了,他为基 督赢得了全村。今天,因着你们生命中对神有过的忠心,六百个非洲人在事奉主……”
“爸爸,耶稣爱你,他从来没有恨过你。”
老人转过神来,望着女儿的眼睛。他的身体开始放松下来,他开始讲话。就在那个下午,他又回到他弃绝了好几十年的神那里。后来的几天,父女一起享受着温馨的美好时光。
阿吉雅和丈夫很快就不得不回美国了。几个星期之后,大卫•弗拉德也回到永久的家。
几年后,赫斯特夫妇到伦敦出席一个大型的福音派聚会。会上一位来自扎伊尔(前比属刚果)教会的代表,代表全国11万受洗的信徒讲话,介绍福音是怎样传遍整个国家的。
过后,阿吉雅迫不及待地问他是否听说过大卫和斯蔚•弗拉德。
“是的,女士,”那人用法语回答,然后被翻译成英语。
“我是斯蔚•弗拉德带领信主的。我是在你出生之前,为你父母送食物的男孩。直到今天,你母亲的墓和对她的记忆仍是我们的骄傲。”
他流着泪久久地拥抱她,然后继续说,
“你一定要去非洲看看,因为你 妈妈是我们历史中最的人。”
阿吉雅•赫斯特和丈夫果然成行,他们受到村民们的热情欢迎,她甚至见到许多年前她爸爸找来用挂蓝将她背下山的老人。最引人注目的时刻是在牧师的引导下,她来到亲生母亲的十字架前,跪在土地上祈求与感恩。
那天,牧师后来在教会里读约翰福音12章24节: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感人事迹材料【篇5】
乡下小村庄的偏僻小屋里住著一对母女,母亲深怕遭窃总是一到晚上便在门把上连锁三道锁;女儿则厌恶了像风景画般枯燥而一成不变的乡村生活,她向往都市,想去看看自己透过收音机所想象的那个华丽世界。某天清晨,女儿为了追求那虚幻的梦离开了母亲身边。她趁母亲睡觉时偷偷离家出走了。
“妈,你就当作没我这个女儿吧。”可惜这世界不如她想象的美丽动人,她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堕落之途,深陷无法自拔的泥泞中,这时她才领悟到自己的过错。
“妈!”经过十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拖著受伤的心与狼狈的身躯,回到了故乡。
她回到家时已是深夜,微弱的灯光透过门缝渗透出来。她轻轻敲了敲门,却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女儿扭开门时把她吓了一跳。“好奇怪,母亲之前从来不曾忘记把门锁上的。”母亲瘦弱的身躯蜷曲在冰冷的地板,以令人心疼的模样睡著了。
“妈……妈……”听到女儿的哭泣声,母亲睁开了眼睛,一语不发地搂住女儿疲惫的肩膀。在母亲怀里哭了很久之后,女儿突然好奇问道:“妈,今天你怎么没有锁门,有人闯进来怎么办?”
母亲回答说:“不只是今天而已,我怕你晚上突然回来进不了家门,所以十年来门从没锁过。”
母亲十年如一日,等待著女儿回来,女儿房间里的摆设一如当年。这天晚上,母女回复到十年前的样子,紧紧锁上房门睡著了。
没有上锁的门,
家人的爱是希望的摇篮,
感谢家的温暖,
给予不断成长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