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合同网 > 实用文档 > 读书笔记 >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500字

时间: 新华 读书笔记

与命运抗争,做一个斗士吧。正如史铁生所说的:“若这路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这是属于他的抗争,我们也应当像一个斗士一样,不甘于平凡,不向绝望低头,追求人生的至真,追求超脱命运的梦想,就像我自己一样,种种原因来到了一个荒芜的沙丘,不甘于被风沙掩埋,所以去反抗命运让沙丘变成一个绿洲。不甘于命运,与命运斗争,或许仅有那些正在反抗的心灵才会明白,何谓斗士的意义。

向死而生,爱这个世界吧。不论这个世界做了什么,我们始终要爱这个世界一切完美的事物。爱这并不完美的人生,不论未来的路通往何方,珍惜当下,活在当下欢乐幸福也好,痛苦折磨也罢,认真享受这个属于你我的世界,拼命抓住生命那道微弱的亮光。

黄金时代的你我,幸运的生活在当下,我们青春韶华,我们经得住命运的磨砺,用我们的真诚和坦然去应对命运吧,至少我们行走在这世间,不畏黑暗,不觉羞愧。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500字篇2

从读过《我与地坛》以来,我最喜欢的作者变成了雨果和史铁生,他刷新了我对作家的认知。在《我与地坛》中他的“写作是为了活着”和一种向死而生的生活态度震撼了我。他的作品总给予我一种淡然的心性和扑面而来的质朴。它给我的与那些为了励志而去励志的作品不同——从本质上的不同。因为他本身,就是一部励志小说。

他在《记忆与印象2》中表现出来的仿佛《白鹿原》一般“平凡”——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小人物。却绝不平庸;不甘平凡的张狂,在命运掌中微乎其微的抗争。八子的孤独,珊珊的无奈,小恆的哭号,奶奶的勤劳、孙姨的乐观、M的委曲求全、B的苦笑、庄子的结局。仿佛《史记》一般沉重,那段时期的历史,便是一本禁忌。每一个人物都是那般普通而顽强,顽强地拼搏,最终湮没在禁忌之中。作者呢,在一个个生离死别中扮演剧中的配角与旁观者的角色,看不出悲喜,毕竟,在地坛中的15年和母亲的死,还有四处碰壁的绝望并非常人可比。最后,“比如摇滚和写作”中,对年轻人的张狂和不可一世,他作为一个生命“一至秋日”的引导者,对“正值春日”的孩儿们说:现在的“耐克”与过去的“回力”都只是属于你们春天的张扬,生命与人性的本能挥洒。人的名字就是欲望,那本就应该要求些什么。那只是暗哑的.灵魂被繁华的躯体蒙蔽的季节。那又能怎样呢?或许,只是我与我的孤独被困在了牢笼,将对未来的无力和茫然放置一旁,让幼小的灵魂在嘶吼中成长,脱变。而对史铁生来说,爱情便是锤炼灵魂的捷径——也是最痛苦的捷径。

而我呢?亦不是如此张狂?尚未入世而自诩出世。而我的孤独呢?又囚禁何处?不,它只是两人归宿——心和坟墓。所以,它昄依了心?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500字篇3

作者为什么要去地坛?去地坛做什么?地坛与作者有着怎样的关系?

作者正当风华狂妄的年纪,由于下乡遭受不幸,腿残了,不能直立行走。腿残是残疾的外在表象,心碎才是残疾的真正痛处。作者就是在这种心灵遭受重创的情况下,痛苦焦虑,碎裂的心想要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释放压力,或者解脱,或者修复。每个人在遭受身心重创时,都会想一个人找个角落释放心中的苦痛,这一点就与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走进地坛就走在了生与死的边缘路上,来来回回的徘徊,在徘徊的过程中,他想到了许多关于死的问题,由对死的思索慢慢悟出了生的意义。所以我觉得地坛是作者心灵修复的去处。遭受重创的心不是短时间就能愈合的。是去了很多次地坛,看到了一些景一些人一些事,思索了很多很多,才慢慢修复。

作者选取了很有代表性的人和事。母爱是最能感化人心的,母亲对她的爱从来不言说,只是知道儿子在哪就放心了,如果没有看见儿子,她便要寻遍地坛的各个角落,所以地坛留着母亲焦急的脚步,搜寻的眼光,苦痛的心情。这种内心真实的情感,紧紧地锁住了读者的心。

然后再截取几个典型的人物和事例,阐述人们活着的宿命。幸福的生命大都相同,不幸的生命各有各的不幸,比如长跑运动员,比如弱智女孩,比如“我”及“我”的母亲,我的残疾,我与地坛的这种关系。这一切似乎都可以归结为宿命。有了这种宿命观,情绪可能不会再那么纠结,不再在生与死之间艰难抉择,就会顺应天命继续活下去。活着的人,都是被驯化了的,要么是被自然驯化,要么被生活驯化,要么被制度规则驯化。

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一对中年夫妇,一个唱歌小伙子,一个捕鸟老头,还有一位漂亮高雅的女人,这些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的人和院子里的景物就像缝衣线,一线一线把“我”曾经撕裂的心小心的缝合了。不管这些人这些事是否真实,透露着对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人都在自己的生活轨迹中,踩着日出日落的影子,静静的活着。

作者以残疾之躯,行走于其间,受伤的心灵渐渐愈合,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以一种审美的眼光,远远地观望着。没有抱怨没有愤恨,生活与内心都归于平静。

真挚的情感,平和的心态,深刻的思想,是这篇文章三大特点。

窃以为,一篇文章要吸引读者,要引起读者的认可和共鸣,那么,既要有真挚的情感,又要有独到的见解或思想。文以情感人,以思想启迪人。

整个文章,思想的光芒闪烁其间,除了整体的对人生的思考,还有多处充满哲理与睿智的思索。消灭恐慌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可是我还知道,消灭人性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消灭欲望。那么,是消灭欲望同时也消灭恐慌呢?还是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生?这里人性本身就是欲望的化生,谁都是生活在欲望的诱惑之下。所以,人性和欲望,保留还是消灭呢?不仅给自己思索,而且留给读者更大的思索空间。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园神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扯。每个人既是演员也是观众,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是一场戏的人质,在人生的这个大舞台上,是另有其人遏制着你的自由。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这个舞台是社会舞台还是政治舞台,还是生活舞台?显然,作者不必直说,在这个大背景下,或者说,无论在什么背景下,都会使这种离舞台最近的人成为倒霉的观众。是谁让你离舞台最近?也许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知什么时候自己便由演员成了观众。所以,园神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扯。归根结底,还是归结于宿命,被驯化了的宿命。

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们不相信宿命又能相信什么呢?宿命可以支撑我们继续活下去。平和的心态怎么来的,就是从宿命中来。

相信宿命其实就是一种接纳与通透,对生命无常的接纳,对命运变数的接纳。接纳意味着心灵的安顿,胸怀的豁达。虽然一切不是最好的安排,但一切都是确切地安排。

宿命也是一种自愈济,罪孽和福祉上帝都已经为我们安排妥帖,我们只管努力活着就好。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500字篇4

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拥有一个自己的“地坛”,可以随时向它吐露心声,寄托喜悦,诉说忧愁。照作者的话说,“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史铁生,一个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数十年来与疾病做着顽强的斗争,在生命最狂妄放肆的年华里失去了双腿,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打击,可他还是在病榻上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作品。对于他来说,地坛仿佛就是为了等他,冥冥之中已有了宿命的安排。在那段茫然颓废的日子里,他经常摇着轮椅去地坛久坐,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他得出了结论,生与死是不可以控制的。因为迟早有一天会向上帝报到,会离开这个繁杂却又值得怀念的地方,那为何不轻松地过现在的生活呢?而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他还是顽强地走了下去,克服了困难与挫折。是他的母亲,一个善解人意却又不失关怀的女人,十几年来没有任何抱怨,即便当时儿子的脾气差到极点,她也没多说什么,因为她知道要给儿子一个自己的空间,这中间的过程她也愿意等,哪怕再久。史铁生说,他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每次他在园子中待得太久,母亲总忍不了担心而去园子里找他,直到看到他好好地待在园子里,才悄悄的转身回去。母亲同样把爱倾注在这个园子里,并不是因为她也爱来这个园子,而是因为她的儿子。她只想儿子在这好好的,她把真心融在她的儿子和这个陪伴了他十几年的地坛里,只是因为她是一个母亲,就只是一个同其他母亲一样的女人。

在地坛里,除了史铁生,还有那个热爱唱歌的青年,那对相濡以沫的老夫妇,那个女孩和关心她的兄长等,都好像成了这个园子历史的见证者,但是最后剩下的人却少之又少。这篇难得的好文章,无疑歌颂了最伟大的母爱,指引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让人重新对人生进行了一番思索。在生命中母亲绝对是一个最重要的角色,虽说父爱母爱同样伟大,但父亲和母亲还是有所不同的。父亲撑起一个家,为家人在外工作打拼,苦和累从不挂在嘴上;母亲天天要为孩子洗衣做饭,从小把我们拉扯到大,不求任何回报,总是为我们操心。难道母亲本来就应该为孩子担心这操心那吗?并不是。她们只是在我们最需要关爱最需要温暖的时候给予我们一切,直到老去。小时候总爱说,要给父母吃不老的药,要让他们永远年轻。可是现实总会打破那善良的梦想,我们也不知道他们会何时离我们而去,但总有这样的一天,不要等到失去后才珍惜,父母在意的并不是你对他们多好,而是你过的有多好。

有个心中的“地坛”不比真实的地坛差,读完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知道了生命的可贵,更懂了亲情的伟大无私,时间并不会停下脚步,未来的事我们也无可预料,轻松地度过一生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吧。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500字篇5

在《我与地坛》出版那年,有人曾说,“这一年有了《我与地坛》,即使没有任何其它书籍的出版,中国文坛也是大丰收。”

当时买书时,我还看不懂这本书中的深意,现在细细品来,那句话的确不错。

史铁生的散文不同于我读过的其它女作家的文笔。惟读史铁生的文字,除了坚韧之外,比寻常男作家多一份深邃和厚重,我想应当是他正直青春时两腿截瘫,心境多次在生与死间游走的缘故罢。

他为寻找宁静来到地坛,地坛也因他而熠熠生辉。史铁生作为一个苦难的人,他想过死,想过放弃,但他最终明白,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把死看成旅人艰难跋涉后终点的灯光,给人温暖和安慰,他像疲惫的人盼望休息一样盼望最后的沉睡,但他并不急于求死,他仍挣扎着前行,他选择做一个勇士。他继续艰难的活着,他梦想消灭残疾,消灭病痛、丑陋、愚昧和鄙陋,但又发现这样的世界寡然无味。他听凭命运的安排,充当起苦难的角色,他知道“是没什么道理好讲的。”他不再抱怨,他向着思考的路走去。

思考了死亡,思考了苦难,史铁生开始思考活着。他想要索取,想要让这悲惨的命运多得到点儿什么。他说,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他终于走到了能让母亲为他骄傲的地方。

地坛似乎有着一种魔力,它接纳了那个落魄的人,那个摇着轮椅进来的青年,以它特有的悠久和博大、寂静和深邃,帮助了那个青年人找到了心灵的安宁。他走过生,走过死,走过朝阳和落日,走过生命的轮回。他有着博大而深沉的心。

史铁生在地坛永恒的安静中找到了灵魂的归属。他说,“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了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地坛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平息汹涌的心绪,净化纷乱的灵魂。那是一个荒旷的所在,引领我们回到最初的眺望,去看那生命的固有的疑难。

史铁生凭借地坛的宁静回望写作的零度,他已在空灵澄净的心中达到最高的境界:如果无法在地坛中找到安静,不如在安静中找到地坛。灵魂不死,他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500字篇6

“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读罢《我与地坛》,我能感觉到史铁生以残疾之躯渡过充实人生,其中饱含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亲情的讴歌。文章字字珠玑,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

“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园中凋零萧瑟的景象出现在史铁生的面前,必定使他联想到了自己的病体残躯,不幸遭遇。中国文人自古以来都有这种感触,杜甫,苏轼……都曾经触景伤怀。而史铁生却从残疾生命里体现了不服输的精神,他坚强的崛起,豁达坦荡。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他看到自己的身影。

他两腿残废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当他一天到晚耗在园子里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心中该是多么的难受啊。可是他也看到了满园的草木竞相生长,看到世界自然万物生机勃勃。我相信他心中一定充满了希望。反观我自己呢,经历了几次考试的失败之后,态度消极,仿佛对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抱着失望的心态。直到这次暑假回家,一天早上我看到爷爷一大早就跑去砍了几根竹子回家。我心里一阵疑惑:都八十几岁的老头了,整天瞎折腾什么呢?下午我出门时,却发现他已用竹子编好了一个鸡笼的底座。爷爷见我出来了,忙擦了擦脸上的汗水,一个劲的冲着我笑。

我不知为何突然脸红起来,忙把头扭过一边去。是啊,我有什么资格接受这纯朴的笑容呢?就因为几次考试分数不理想,迟迟不能从失败中走出来,整天唉声叹气的。我看着自己小腿光滑紧致的皮肤,一个本该阳光向上的少年,却藏着一颗自甘消极的心;而一个年过八十,肌肉松弛的老人,却怀着一颗炽热的心,这多么令人无地自容啊!

“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涉世未深的人总喜欢新鲜好玩的东西,而尽历风霜的人们却喜欢经历岁月打磨的东西。母爱,就是一场经历打磨愈发温润的玉石。而史铁生的母亲,就像那座地坛,岁月不断的打磨着她,琉璃遭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雕栏散落……岁月使她的青春褪去,却使老柏愈苍幽,荒滕愈茂盛——这是她对儿子的爱!这样的母亲,融化了史铁生的苦闷和愤怒,让史铁生看到了处处虫鸣的午后,鸟儿归巢的傍晚。而我们的母亲又何尝不见如此呢,承受来自生活的巨大压力,肩负教育子女的重担,还要包容我们的不理解所带给她的痛苦。因此,我们应当庆幸母亲安在,及时行孝。

地坛中既有虫鸣鸟叫,也该有芸芸众生。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的女孩,他们给作者鼓励和感动,而我想在作者心中,无论幸运或者不幸,他们都已得到作者最真挚的祝福了吧。相信作者在这里已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并坚强地走了过来。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500字篇7

史铁生,当代一位特殊的作家,常年与病魔斗争,他的文字每一处都是真情流露。在他的笔下,我感受到了最真挚的母爱。

在风华正茂的青春之时,突然双腿瘫痪,史铁生觉得自己十分不幸。可他却不知他受的苦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双腿瘫痪后,他与任何人都无法正常交流,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待着,地坛就成为了他最亲密的伙伴。那儿实际上就是个园子,却成为了他的休闲之地。他不知道的是,每次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母亲知道儿子心里的苦闷,又担心儿子独自在园子里会做出过激的行为,她心里的煎熬痛苦又有谁能知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母亲顺着我的车辙一步步寻找,步履苍茫又急促。”母亲的视力不好,她走的路程我们无法想象,找史铁生就好像在寻找大海里的一艘船。这位母亲注定是最苦的母亲,也一定是最爱孩子的母亲。但天底下哪个母亲不是最爱孩子的呢?

世界上任何一位母亲都是最爱孩子的。她们在孩子身上倾注了所有,但她们的爱都隐藏在小事之中。或许我们有时会感觉不到,但我们永远要记住,母亲永远是最爱你的。

放学回家后可口的饭菜,冬日里的毛衣,这些都是母亲对我们的爱呀!平日里,我总会与她发生一些小小的争吵。有一次,我在培训班外面等了许久,同学们都相继离去,一辆辆汽车驶过,一个个身影离去,熙熙攘攘的声音与雨水的淅淅沥沥交织成一首独孤寂的乐曲。我心里既抱怨又委屈。她终于撑着雨伞下接我,但我却一上车就对母亲发了一肚子的火。尽管她再三向我解释下班晚,雨天路上堵车,我就是不理解,只顾着自己。

多年以后的今天,当我阅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才明白,每一位母亲都愿意为孩子倾其所有,但她同时也会有很多的无奈、无助和身不由己。而这份心思,做子女的,是不曾体会到的。我又想起了我的母亲。每周回家,等待我的总是她精心准备的我最爱吃的菜,我的房间也被收拾得井井有条。我真想对母亲说:“妈妈,您放心吧,我一定会让你感到骄傲的。”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500字篇8

《我与地坛》是一篇散文,作者是史铁生,为我们讲述了作者在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之后,在地坛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20岁,人一生当中最狂妄的年纪,史铁生却在这时永久的失去了双腿,一生被禁锢在了轮椅之上。“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来。”地坛,成为了史铁生思考生命和消磨时间的地方。地坛,也与史铁生拴在了一起。没有史铁生的地坛是不完整的地坛,没有地坛的史铁生也不是如今的我们熟知的史铁生。

十五年间,地坛每一个角落几乎都有史铁生的轮椅压过的痕迹,他也看到了地坛的人与事。一对白头偕老的夫妇,作者在文中写道,十五年来这对夫妇和他是一直坚持到地坛来的人。妻子总是依偎在丈夫身上,两人之间平平淡淡,或许史铁生的理想就是这样的平淡的生活吧。史铁生还写了一个在地坛的老头,一个真正的饮者,一壶酒或许就是他的一切,一个人独自在地坛之中散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还有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史铁生在一旁写作,小伙子就在另一边唱歌。虽然有时会出现差错,但嗓音也是不错的。地坛和地坛的人带给了史铁生在人生低谷的一丝慰籍。

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可以理解儿子的母亲,也是一位称职的母亲。当史铁生在地坛待了一个下午时,他的母亲也就担心了一个下午。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是天地之间最感人的。地坛,不仅仅是一个地方,不仅仅是史铁生散心的地方,它同时也是史铁生母亲对史铁生爱的体现。究竟有多少个黄昏,史母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观察着史铁生的一举一动。究竟有多少次为了寻找儿子而满头汗水。史母生前,史铁生没有感受到母亲的爱,但在史母逝世之后,史铁生明白了母亲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地坛,它也同样是寄托着史铁生对母亲那份没有表达出的爱和对母亲的深深地愧疚之情。树欲止而风不待,子欲养而亲不在。地坛,它同样见证了史铁生与母亲之间那段苦涩的亲情。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史铁生第一次遇见那个小女孩。一次意外得知,那个小女孩竟然是一个有问题的孩子,上苍美丽赠与了她,为何又要给予她呢?史铁生在此顿悟了,没有了丑陋,那么美丽又有何用呢?生活本就是苦难与美好并存的,有美好就势必会出现苦难,有苦难美好也就在不远处。不需要一直纠结于一时的苦难,相信明天,希望就在前方。

地坛,对于史铁生来说,是自己散心的场所,是自己思考生命的一个地方,也是对母亲思念与愧疚的寄托,同时也是他人生的一处新起点。史铁生与地坛,早已不可分割。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500字篇9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经过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親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坚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而母親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了第一把种子。

文中,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親那儿都是要加倍的。难道,我们的母親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親成为这世上最痛苦的母親?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親在夜深人静时肚子哭泣?母親深深地爱着我们,她们为了自己的儿女默默地奉献着,而我们又该为自己的母親做些什么呢?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艰难地一步步走了过来,因此,文坛上多了一名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親分享快乐,但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了。母親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诲,她只想让儿子活下去,简单快乐地活下去,此时此刻,作者也感受到了母親坚忍的一直和毫不张扬的爱。

《我与地坛》给予了我们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珍惜亲情,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500字篇10

史铁生,听到这个名字大多和我一样有着初中学历的人来说都很陌生,因为他的一些散文文章没有出现过在初中教材上,只有高中以上教材才有他的作品,我也是不小心偶然的接触到了史铁生及他的作品。

如果人的一生能用三个符号来表达,句号、感叹号、问号,那么孔子、孟子的一生能用句号来表达,因为他们创造出了自己完整的思想体制,岳飞、文天祥等他们壮志未踌便离开了,所以用感叹号来结束,而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为什么来到这世上,又蒙笼的过了一生,我们这类人的一生就用问号来结束,我觉得史铁生就是用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来结束了他的一生。

《我与地坛》这是一篇励志、抒情的散文,也是一篇思念母亲及阐述母爱之伟大的文章,也是致地坛和自己人生的一封感谢信。这篇文章也能说是他与地坛的一个结晶或者一个产物。“正活到疯狂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如五雷轰顶,二十一岁的`史铁生失去了双腿,但他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他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人生情感都寄托给地坛,他在地坛思考生与死,在地坛与死神做斗争,最终他谢绝了死神的邀请,坚强的把他人生的问号变成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史铁生能说是当代中国最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以及《我与地坛》和他的生命完全连在在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欢笑和明朗,他的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他一如既往的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出他是怎样活出意义来的。他居住在自己内心,仍旧苦苦追寻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坚定的与未明的事物做斗争,坚定的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他的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的唤起了我们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他在《我与地坛》文中多次提到他残缺的身体,无可厚非的就是激励我们,而我们四肢健全的人有什么理由自干堕落?又凭什么理由对生活麻木?

84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