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阅读随笔
所以,他最终振作起来了。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门,而他却用自己的毅力与正确的态度打开了一扇窗。这种顽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我与地坛》阅读随笔篇2
《我与地坛》这本书非常好看,带给我许多人生的道理。它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同时我也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作者史铁生对母亲的思念。
本文讲述的是在他21 岁时双腿瘫痪。在说过“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 但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他毅然选择拒绝死亡而选择了更加美好的生活,是他的母亲的爱给了他力量,书中的那对每天散步去地坛的中年夫妇,非常热爱唱歌的小伙子,智障却又很乖巧的小姑娘,原来一直形影不离的L 他们都给了作者无数的感动。
许多人面对那些突如其来不可预料的困难就选择逃避,甚至会选择死亡,而作者却不一样,他虽然腿脚不健全,却拥有一份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读到了史铁生的作品,让我想到了一些身体虽然残缺但又有大志的人。就像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一样,耳朵聋了,但在晚年也创作了许多作品。
作者其中的有句话让我倍受感动:“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 在每个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是他们的心头肉,当孩子伤心的时候,父母其实更加伤心。虽然我的爸爸妈妈没有舍身救女儿的经历,但我也看得出父母会为了我放弃一切。
史铁生的作品让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感恩。
《我与地坛》阅读随笔篇3
作者在写这篇作品前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也没有的时候走进了地坛,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15年后,执笔写下了这篇文章。
文章节选二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感悟。
在史铁生笔下的地坛——荒凉但并不衰败,看第5段小虫的描写,小虫虽小,而且身处荒芜之地,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而活着,在眼前霎时出现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小虫们顽强的生命力。史铁生观察之仔细令人难以想象,纸上的昆虫,在他的笔下都赋予了生命,我想这也是作者对生命思考的一种体现吧。
在第一部分中,地坛似乎和作者很有缘分,不仅生活在地坛附近而且它是作者病后理想的倾诉对象。“它像是等我而来”,作者说,发出了命运不由己的感慨,结合上下文,地坛已经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和灵魂依托。
作者在地坛中,想着生、死,最后终于得出解答:“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日子,”“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是的生命不过就是如此变更交替,生是希望的复燃;智者只会把人生之死当作最大的冒险。我们应该怎样的活下去?为什么要抱怨上帝的不公平?谁能帮助我们改变命运呢?我们只能靠自己。当一个人能够豁达的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够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当然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
文章第二部分是对已故母亲的缅怀,第二部分的文字描写细腻,字里行间却都透露着淡淡的忧伤,自责。
在第二部分的第三段,作者描写道:“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这是多么令人心碎的场面!母亲在想什么?安慰?祷告?担忧?……?母亲为儿子想了这么多,可惜儿子却浑然不觉。由此不觉联想到以前语文老师问我们,当我们的母亲为我们端来一杯牛奶或一盘水果时,谁会想到这就是伟大的母爱,谁会深情地道一声谢谢呢?很遗憾,没有人做到,我也惭愧万分,因此在往后都倍加注意了。
第二部分4、5段写以小说发表回报母亲,有哪一位母亲不为自己子女的成功而骄傲?这是人之常情,天经地义。而当一个本能为你自豪的最亲亲人不在了,心里是何等的失落?史铁生这时才真正理解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在整个第二部分中,都贯穿强烈的痛悔和自责,这个由于男孩子的羞涩与倔强,在深深自责的同时告戒年轻人。
“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圆中不单是处处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与前文呼应,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我”在母亲生命中的重要性,这就是对“母爱”最好的诠释。
《我与地坛》阅读随笔篇4
上次回家偶然在已经蒙尘的书架上看到了一本曾经高中时读过的书《我与地坛》,也是突然心血来潮,擦去书上一层薄薄的尘土,翻阅起来。
在我看来史铁生是一个饱经苦难的人,但他却谱写了一首讴歌生命、积极向上的在赞歌,他通过文字映射出高贵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窥见了一个斗士在苦难里生活,在绝望中奋力寻找希望的过程,向死而生,却又坚韧的活着。
《我与地坛》这本书的主人公便是作者和那个饱经风霜的公园,他们仿佛是同病相怜的友人,一个被命运夺走了健全的身体,一个被岁月斑驳了痕迹。史铁生在这里经历了人生的最低谷,他在这里获得了宁静,宁静的看这云卷云舒,宁静的经历酷暑、寒冬,他没有自怨自艾,更没有破罐破摔,他在这里得到了救赎,地坛与母亲的陪伴让他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史铁生将母亲对他伟大又无私的爱描绘的淋漓尽致,他母亲因为说话提及到了“跑”和“踩”而自责不已,出门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在弥留之际挂念的都是史铁生和他那个未成年的妹妹。所以这本书也包含了作者在多年后对母亲的缅怀之情,也许也有对自己曾经怨天尤人伤害了母亲的'后悔。
如果史铁生没有失去双腿可能世界上会多一个岌岌无名的平常人,虽然造化弄人,在他最好的年纪失去了双腿,却靠自己的坚韧度过了最难熬的那段时光,最终他成为了一个平静的智者,他的文章总会引人深思,思考人生的哲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苦难总会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无论前路坎坷几何,都会向着梦的远方眺望,去看那遥远的风光。
回到现实不禁感慨,生命二字承载的沉甸甸的重量,坚强的活着本就是一种伟大,对比史铁生这位智者的过往,我要做的是从哪里颠倒再从哪里爬起,继续攀登人生的高峰。感恩这个世界给与我一个健全的身体和幸福的家庭,仅是如此便强过很多正在遭受不幸的人了,既然我已经拥有如此多的幸福,就要活出更精彩的人生,任何挫折都会是我前行的动力,怀有一颗坚强的内心,永远坚韧、自强。
《我与地坛》阅读随笔篇5
暑假里,读大学的表哥借给我一本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让我度过了一个充满了感动的暑假。史铁生是一位坚强的残疾作家,然而在他背后有位更伟大的母亲却很少有人知道。不经意间,眼前总会浮现出这样一组镜头:史铁生狠命地捶打自己两条失去知觉的腿,对他的母亲吼:“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去抓住史的手,忍住哭声说:“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包含了做母亲的对儿子多少深情,哭出了多少对生命的无奈,又说出了多少母亲的坚强!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在一个秋天永远离开了史铁生,弥留之际牵挂的依旧是”我那有病的儿子……“隐隐约约地,有一种痛自心底浮起。我想那个伤感的秋,已经存活在史铁生心中,植根在成长的足迹里了。我常常一遍遍想象史铁生母亲生前对儿子的不舍与眷念,一遍遍想起我那体弱多病的坚强的母亲,是她每日起床时的咳嗽叫醒了太阳,是她每天燃起的油灯送走了月亮……母爱是那样饱满、丰润,而又是那样的琐碎,婆婆妈妈。母爱的感觉就好比喝茶,一口一口地品尝,回味无穷。当秋日悄悄的来临时,母亲,请注意身体,女儿在心里为你祈祷,如果你感受得到,那满树的红叶就是我对您的爱和牵挂。
我与地坛读后感附加资料:史铁生,中国当代着名作家、思想家。1958年如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已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我与地坛》阅读随笔篇6
我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深受启发。
起初,“我”认为上天对“我”不公平,将怨恨发泄在母亲身上。后来,母亲离开了人世,使“我”没了生活的依靠,慢慢体会到了母亲的用心良苦和无私的母爱。从此,“我”不再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了另外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最后,“我”发奋图强,写出了《我与地坛》、《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等许多名著,然后对残疾和疾病有了新的看法,对世界充满了热爱,不再认为残疾人就是废人。
人的一生很短暂,会遭遇许多不幸与坎坷。不管你是否身心健康,只要勇与面对,勇敢克服,所有困难都是不足为惧的。史铁生的才华让人佩服,那热爱生命的精神更让人折服。
我觉得我所知晓的那些名人,没有一个的生活经历是一帆风顺的。这让我懂得了生活是无奈的,但同时是精彩的。我只想鼓励自己面对困难时会抬起头,只有坚强才会成功。
《我与地坛》阅读随笔篇7
等史铁生活到他最狂妄的年纪时,老天却带走了他的双腿。使他后半生不得不坐在轮椅上,他绝望过、愤怒过,但最后依然好好的活了下来,没有放弃希望。
史铁生缺少了双腿,他参透了更多东西,我觉得他说的?与我想的起了共鸣。若世上都是完整的人,每个人都长得一模一样,这个世界将毫无生机可言。然而,上帝造出了千千万万个人,每个人都不一样。这当中必能排出个好坏来,而总得有一些人有着坏模样,这样坏模样的人才能反衬好模样的人。人因为每个人不同,审判一个人的标准也有所变化,并不注意人们的外表了,而是注重他们的内心。而史铁生就是“不完整”的人,他比正常人缺了双脚,显出他与别人不一样,他的聪慧、质朴、有毅力才被表现出来。
但是,你先天差,后天就一定差吗?并不是,先天的从你来到这个世上你的父母就已经替你决定好了,你不能再改变它。你所能做的就是,改变后天的,比那些先天比你好的人更努力的学习、劳动、工作,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你比别人愚钝,那就刻苦练习;你比别人急躁,那就多读书,培养耐性;你比别人少了许多许多,那就比别人努力少的这么多倍。
可怕的是那些天资比你好的?,可后天还比你努力的人。所以,趁着些天资比你好的人偷懒的时候,快去努力吧!
《我与地坛》阅读随笔篇8
总体来说,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给人感觉像淡淡地小雏菊的香,完全是安宁而沉静的,没有想象中的自怨自艾以及冗长的感慨,像秋天的下午,让人的心霎时间平静了,而那淡淡若有若无地伤感更美的令人心痛。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不必急,也不必恐慌。该来,就来了。史铁生眼里,死亡并不是一个沉重地话题。既然来时无法阻挡,不来是便不必慌乱。
也许是因为这场灾难,史铁生的内心变得非常细腻,敏锐。从被太阳晒干的蚯蚓到阶下的果皮,阶上被坐皱的报纸。感觉像草丛里初绽的小野花,清新而温暖。
一边看《我与地坛》一边写,恍惚间仿佛到了那野草荒芜都自在坦荡的地坛,看到那个用一支温暖的笔书写生活的史铁生——
不觉那份宁静早住进我心里。